摘要 目的:探討小兒氣管異物取出術麻醉處理措施及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11年4月應用γ-羥基丁酸鈉、氯胺酮麻醉對51例急診小兒氣管異物進行取出。結果:51例患者中有50例成功取出氣管異物,1例患者手術失敗,轉上級醫院。無明顯腦缺氧損害病例,無氣管插管,無死亡病例,50例全部痊愈出院。結論:γ-羥基丁酸鈉、氯胺酮效果對缺氧的患兒神經保護作用,很適合于對氣管異物的麻醉。
關鍵詞 γ-羥基丁酸鈉 氯胺酮 麻醉 氣管異物
小兒氣管異物危險性極大,短時間內可能使患兒窒息死亡[1,2]。因此,及時、順利地把異物取出是搶救成功與否的關鍵。2006年1月~2011年4月應用γ-羥基丁酸鈉、氯胺酮麻醉對51例急診小兒氣管異物進行取出,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4月應用γ-羥基丁酸鈉、氯胺酮麻醉治療的氣管異物患兒51例,吸入的異物有瓜子、玉米花、黃豆、花生米等。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齡1~5歲,入手術室時異物吸入時間30分鐘~36小時。
麻醉與搶救方法:患者入室后肌注東莨菪堿0.1mg/kg(危重或心率>160次/分術前不用)。患兒入手術室后,立即行面罩吸純氧,同時監護生命體征。待患兒血氧飽和度升高后,靜脈注射氯胺酮1~2mg/kg。患兒入睡后,再靜脈注射γ-羥基丁酸鈉100~120mg/kg,經面罩加壓輔助通氣,用喉鏡將患兒口腔打開,將喉鏡深入到大約舌根部,挑起舌體,暴露口咽部。將口咽部用1%地卡因液噴霧,將喉鏡拿出給患兒面罩輔助通氣。用1%地卡因逐層噴霧達會厭周圍及聲門部。用吸引器吸清患兒口腔分泌物,撤出喉鏡,繼續面罩加壓輔助通氣2~3分鐘。給予地塞米松5~10mg,當患兒SpO2維持較好后,麻醉醫生用手托起患兒下頜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待耳鼻喉醫生置入張口器和氣管鏡后,經氣管鏡側孔進行輔助通氣。術中酌情應用氯胺酮1~2mg靜注維持麻醉。異物取出后,撤出氣管鏡及張口器行面罩加壓通氣。若術后患兒呼吸困難,且呼吸道難以保持通暢,面罩輔助通氣。術畢送麻醉恢復室,或留在手術室觀察,直到患兒完全清醒送回病房。
結 果
51例患者中有50例成功取出氣管異物,1例患者手術失敗,轉上級醫院。無明顯腦缺氧損害病例,無氣管插管,無死亡病例,50例全部痊愈出院。
討 論
本組應用氯胺酮,γ-羥基丁酸鈉麻醉法,有資料證明氯胺酮、γ-羥基丁酸鈉對腦組織缺氧有保護作用[3],對缺氧的患兒神經保護有利。
氯胺酮、γ-羥基丁酸鈉麻醉不能消除氣道保護性反射,必須輔助表面麻醉以消除咽、喉反射、氣道保護性咳嗽反射,否則患兒因硬質氣管鏡刺激而產生喉頭痙攣,嚴重咳嗽加重缺氧,甚至由于咳嗽躁動而使氣管鏡刺破氣管造成嚴重損害。本組在置入張口器,不僅要應用氯胺酮加深麻醉,還要考慮到隨氣管鏡的深入,氣道表面麻醉不全情況,應及時囑耳鼻喉醫生用2%利多卡因進行氣道麻醉。
為保證患兒安全渡過圍麻醉期,還需注意以下問題:①入室后充分給氧,面罩吸氧至少>5分鐘,使缺氧得到糾正。②地塞米松必須手術開始前給予,預防喉頭水腫。③完善的表面麻醉也是手術成功關鍵。④缺少高頻噴射通氣設備的醫院最好對此類手術慎重,尤其是那些合并呼吸道感染的患兒,一旦麻醉呼吸停止及喉痙攣的發生率很高。
參考文獻
1 孔娟,張麗紅,崔建君.急性缺氧適應時腦中氨基酸及第二信使的變化.中華麻醉醫學雜志,1998,18:97.
2 Jantzen JP.Cerebral neuroprotection and ketamine.Anaesthesist,1994,43:41-47.
3 唐性春,饒曼人.全腦缺血誘導沙土鼠紋狀體、海馬和皮層氨基酸水平的改變.中國藥理學報,2000,21(9):81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