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通過全球基金艾滋病小額項目實施,探討艾滋病患者護理關懷措施,達到為艾滋病防治提供有效策略的目的。方法:分析平涼市在冊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學調查和有關人文關懷資料,總結護理關懷措施和效果。結果:在冊26例艾滋病患者度過患病后的恐懼、憤怒、焦慮、孤獨、悲觀、失望等心理危機,能主動配合疾控部部門進行CD4檢測和抗病毒藥物治療,絕大多數患者能得到家人和親朋的理解和關懷。結論:在艾滋病患者管理中不斷加強隨訪工作,主動開展病人心理護理、反歧視和家庭疏導,幫助患者樹立生活信心,是提高患者CD4檢測率和藥物治療依從性、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
關鍵詞 艾滋病患者 護理關懷 探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7.281
近年來,我國艾滋病發病呈逐年增長趨勢,因此,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如何對患者實施管理已顯得尤為突出,我市為了做好對艾滋病患者的管理,減少患者不良心態對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利用全球基金艾滋病小額項目支持,在艾滋病患者中開展了一系列護理關懷措施,總結探索出了幾點適宜艾滋病患者的防治措施,現總結如下。
臨床資料
平涼市2004~2010年報告管理在冊艾滋病患者共35例,男23例,女12例,死亡9例,在冊26例,年齡4~59歲,平均29歲。以中青年患病較多,傳播途徑以性傳播為主,職業以農民和外出務工者居多。通過與患者深入溝通,了解他們的發病特征和心理、生活狀態,針對性開展心理護理和多方關懷。
護理措施
心理護理:對確診為艾滋病的患者及時通過電話或面談告知病情,患者得知病情后普遍出現心理問題,一般表現恐懼、憤怒、焦慮、抑郁、孤獨、悲觀、失望等心理反應,針對不同心理反應給予不同心理護理和疏導。①告知患者病情后出現強烈的恐懼、憤怒情緒時,要盡量避開談論病情的話題,給出一定空間讓患者自己冷靜,逐漸消除激動情緒;②在患者度過激動的暴躁心理反應后一般表現焦慮,會主動向醫務人員詢問自己的病情,此時要熱情接待患者,用愛心與患者交流病情和疾病相關知識,為患者保守疾病秘密,取得患者對醫務人員的信任;③患者度過焦慮心理反應后,通過醫務人員對自己的病情也有所了解,此時常常表現出抑郁和孤獨,針對這一表現醫務人員要主動與患者交談、溝通,了解思想狀態,疏導心理顧慮,消除孤獨和自卑的心理;④患者對疾病治療沒有信心,易產生失望、悲觀的厭世情緒,此時要根據患者生活、文化和社會特點,介紹疾病與人,人與社會共存的價值和意義,最大限度說服患者,減輕精神和心理上的壓力,使他們正確認識疾病,接受現實,配合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家庭隨訪:艾滋病患者心理是多變而復雜的,隨訪是護理艾滋病患者的重要環節,通過隨訪了解患者患病途徑、防病知識、家庭情況、生存生產自救、CD4檢測和服藥治療情況。針對情況為患者講解安全套使用等家庭防護知識,指導規范服藥,觀察處理服藥不良反應,說服主動做CD4檢測,酌情為配偶、性伴或親人開展監測,利用社會支持系統對家庭和生活困難者開展多方關懷。
關懷措施
互動交流:借助項目支持,對在冊26例艾滋病患者、家屬、親人、朋友開展聯誼座談、戶外踏青、登山等互動活動。向他們提出與艾滋病抗爭的倡議,介紹艾滋病日常防治知識和心理調節方法,增進相互交流,讓患者感受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歡樂,忘記艾滋病帶來的傷痛,給因患病家庭離異、生活困難的5例患者給予了一定的生活救助,幫助2例感染者相互了解,組成了幸福家庭,鼓勵了他們開展生產生活自救,同時,教育患者周圍人群對患者多一份理解和關愛。通過互動活動使艾滋病患者、家人和朋友之間有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關愛、相互幫助的關愛理念,消除了親朋之間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增進了社會對艾滋病患者的關愛。
現身說教:在26例艾滋病患者中推薦同伴教育員,頒發聘書。通過聘任的同伴教育員,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用現身說教方式向患病同伴們介紹自己患病的心理壓力和抗壓歷程,接受抗病毒治療和CD4檢測的好處,患病后家庭防護等生活知識。呼吁同伴們自己樹立自強、自信的信心,接受藥物治療,配合疾控部門做CD4檢查,答謝對家人的安慰,對社會的責任。同時鼓勵同伴教育的自愿者,積極參與家庭互動互助,開展心理疏導。活動中經過隨機調查有846%患者能自行調整心態,正確面對生活,融入家庭、朋友及其他社會活動當中。
就醫關懷:對醫療服務機構及艾滋病患者宣傳反歧視和國家免費抗病毒治療、自愿咨詢檢測等相關政策和信息,在醫療機構給患者創造一個沒有歧視平等的就醫環境,對符合治療、咨詢檢查條件的服務對象提供相應的咨詢、檢查和轉診轉介服務,使他們充分感受到國家對艾滋病患者的關懷和幫助。
結 果
通過對26例艾滋病患者病情告知后的心理護理、家庭隨訪和一系列反歧視干預關懷救助措施的實施,使9例艾滋病患者能配合疾控部門接受艾滋病抗病毒藥物治療和CD4檢查,17例艾滋病感染者能接受疾控部門隨訪咨詢和CD4檢查,92.9%家人能與患者一起生活,84.6%患者能正確面對生活,融入家庭、朋友及其他社會活動當中,顯著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隨訪率和藥物治療的依從性。
討 論
通過對艾滋病患者心理反應的及時疏導,定期訪視和情感支持,達到緩解患者心理恐懼,消除心理障礙,提高艾滋病患者管理水平,減少失訪的目的。在艾滋病患者、家人及親朋中開展座談、踏青、登山、求助等關懷活動,能增進患者與家人、親朋和醫務人員的交流,拉近距離,消除不良心理顧慮,主動與疾控部門聯系,配合CD4檢測和藥物治療,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醫療機構尊重艾滋病患者就醫,保護患者隱私,開展就醫關懷,能有效遏制艾滋病患者的羞辱和歧視。
參考文獻
1 楊和平.疾病護理常規[J].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OO5: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