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回顧性研究尿激酶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指導臨床治療。方法:對60例腦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結果:完全恢復22例,基本恢復24例。結論:腦梗死早期應用尿激酶溶栓治療有明顯療效。
關鍵詞 腦梗死 尿激酶 溶栓治療
隨著平均年齡的升高,腦梗死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有較高的復發率、致殘率及死亡率,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梗死分為超早期、急性期、恢復期;早期溶栓治療對腦梗死治療有重要意義。2006年3月~2011年3月應用尿激酶溶栓聯合抗凝等治療腦梗死患者60例,療效顯著。現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6年3月~2011年3月收治腦梗死患者60例,均符合全國第二次腦血管會議第三次修訂腦血管病診斷要點[1],明確診斷為腦梗死,經CT排除腦出血。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50~76歲,平均64歲,平均發病時間2.4小時,其中肌力0級10例,1級18例,2級22例,3級10例,4級及以上10例。既往史有高血壓28例,糖尿病16例。
治療方法:入院后完善常規檢查,肝腎功能,血小板計數及凝血功能等,予一般擴張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營養腦細胞等處理,出現顱內高壓表現時予甘露醇脫水。60例患者均無溶栓禁忌癥,采用注射用尿激酶130萬U加入生理鹽水250ml,60分鐘內靜脈滴注溶栓治療,全程心電監護,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視病情改變調整治療方案。
觀察項目:采用ESS評分[2],在用藥前及用藥后2、6小時及1、2、3、7、14、30、90天各記錄1次,進行總體評價。
療效評定標準:①完全恢復:ESS評分100分;②基本恢復:ESS評分>95分;③有效:ESS評分進步≥10分;④無效:ESS評分進步<10分;⑤惡化:ESS評分下降[3]。
結 果
溶栓治療的60例患者中,22例患者完全恢復,完全恢復率為36.67%,24例(40.0%)患者基本恢復,總恢復率為76.67%。治療后未恢復5例,均為發病時間4小時以后入院患者。治療有效共57例,有效率為為95%。3例無效,均為發病時間4小時以后,年齡>65歲患者,60例患者治療過程及治療后未出現并發癥。
討 論
腦組織對缺血缺氧十分敏感,且耐受性差,缺血一發生,30秒腦代謝即發生改變,1分鐘神經元停止活動,5分鐘后即可出現腦梗死[4]。因此腦梗死的溶栓治療只有在腦組織出現缺血壞死之前進行才有意義,時間限定在6小時。在堵塞6小時以內,血管再通,血液供應恢復,腦細胞還不至于壞死,那么癱瘓的肢體就會恢復正常[5]。腦梗死治療的主要方法是恢復腦組織的血液供應,挽救腦細胞,防止腦梗死腦細胞缺氧后鈉泵功能障礙導致的腦細胞水腫及自由基過量。梗死組織周邊存在半暗帶是缺血性腦卒中現代治療的基礎,即使是腦梗死早期,病變中心部位已經是不可逆性損害,但是及時恢復血流和改善組織代謝就可以搶救梗死周圍僅有功能改變的半暗帶組織,避免形成壞死。大多數腦梗死是血栓栓塞引起的顱內動脈閉塞。因此,血管再通復流是最合理的治療方法[6]。
尿激酶可以使反復形成的小栓子溶解,血管再通,部分或完全恢復腦組織血液供應,防止血栓再形成。在發病早期應用尿激酶進行溶栓治療,能夠使腦梗死區局部血管恢復通暢,排出蓄積的代謝產物如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質,并使半暗帶休眠狀態下的神經細胞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7]。60例患者腦梗死后總恢復率為76.67%,其中完全恢復占36.67%,均為發病后及時入院行溶栓治療,不完全恢復及未見明顯恢復患者以年齡大,溶栓時間晚多見。腦梗死后早期溶栓對腦梗死恢復有重要意義。
腦梗死溶栓治療的主要并發是腦細胞缺血再灌注損傷,多出現在腦組織缺血4~6小時后,再灌注損傷機制是腦細胞內鈣超載,自由基大量形成及自由基連鎖反應等一系列代謝影響,造成神經細胞損傷水腫增加和出血。因此溶栓治療控制在再灌注損傷的時間窗內,把握好溶栓治療的適應癥及禁忌癥,爭取降低腦細胞發生缺血再損傷的幾率。
參考文獻
1 饒明俐,林世和.腦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2.
2 蘇慧,郭文怡.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療新進展[J].國外醫學腦管疾病分冊,2000,8(2):106-109.
3 陳衛朝.尿激酶治療急性腦梗死早期31例[J].醫藥導報,2010,29(4):487.
4 王維志.神經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5.
5 楊磊,郝世淵,田鈞,等.21例超早期腦梗死溶栓綜合治療體會[M].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6(3):416-417.
6 王青銀,鄭金書,劉爽,等.單次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超早期腦梗死臨床研究[J].安徽醫學,2010,31(4):353-354.
7 張永紅,劉長鋒,耿德標.尿激酶治療腦梗死療效觀察[J].實用全科醫學,2007,5(10):907-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