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跟骨 骨折固定術 臨床研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7.146
2007年1月~2010年1月采用撬撥復位閉合穿針外固定支撐架固定治療跟骨骨折患者32例,取得滿意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32例,均除外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除外患足有局部皮膚病或軟組織嚴重挫傷者及嚴重的下肢靜脈曲張者。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齡20~60歲,平均32.5歲。左側22例,右側10例。高處墜落26例,車禍傷6例。所有患者均行跟骨側位及軸位攝片。按Sander分型[1]:Ⅲ型24例,Ⅳ型8例。傷后來診時間1~72小時,平均36小時。
治療方法:①術前準備:術前抬高患肢,冷敷患處,應用20%甘露醇注射液靜滴脫水消腫治療,口服龍血竭膠囊及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活血止痛治療,3~5天后患足腫脹明顯減輕后行手術治療。術前半小時應用青霉素560萬U靜滴1次。②手術方法:硬膜外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術野,鋪無菌單,先行跟骨牽引整復,再用雙手手掌在患足跟骨兩側向中間擠壓,使跟骨的寬度基本恢復。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于跟骨后側跟腱附著處經皮用φ3.5mm斯氏針向前下方打入跟骨后方較大骨折塊內(注意邊打入邊向下撬撥),以糾正喪失的足弓,然后取1枚φ2.5mm克氏針自跟骨后下緣與內踝連線中下1/3處進針,進針時針尾稍壓低0.5cm,穿透跟骨對側,然后另取1枚φ2.5mm克氏針自外踝上方2cm處腓骨上緣進針,垂直于脛骨平行于上1枚克氏針穿入,穿透脛骨對側骨質,在兩側分別上外固定支撐架,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調整外固定支撐架長度,糾正跟骨結節關節角,使跟骨結節關節角調整在35°~40°,確認跟骨復位滿意后用鋼鉗剪斷外露多余的克氏針,針尾稍做彎曲狀,最后拔出撬撥用的斯氏針。消毒穿刺點,以無菌敷料包裹,手術后給予跟骨石膏夾外固定。③術后處理:術后抬高患肢;預防性應用抗生素48小時;術后4周拆除石膏外固定,術后6周拔除克氏針及外固定支撐架,然后行功能鍛煉;術后3個月可逐漸下地負重行走。
結 果
本組32例,術后X線片跟骨結節關節角35°~40°24例,30°~35°5例,25°~30°3例。經6~18個月,平均12個月的隨訪,全部患者跟骨骨折均愈合,無任何并發癥。按美國足踝骨科協會之足踝臨床評分系統評分[2],結果優24例,良5例,可3例,優良率906%。
討 論
跟骨骨折發生的主要原因為高處墜落傷和車禍,以前者最為常見。跟骨骨折的治療原則是恢復距下關節的對位關系和跟骨結節關節角,維持正常的足弓高度和負重關系[3]。因此,跟骨的后距下關節面良好復位是治療的重點。另外,固定應可靠,穩定,允許早期功能鍛煉和負重,減少術后疼痛和關節僵硬,同時減少軟組織損傷及并發癥。采用撬撥復位閉合穿針外固定支撐架固定治療跟骨骨折可以有效地支撐、固定塌陷的骨塊,同時還可以糾正跟骨結節關節角,使跟骨結節關節角恢復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角度。
通過對32例跟骨骨折的治療,術后骨折均在6個月內愈合。采用撬撥復位閉合穿針外固定支撐架固定治療跟骨骨折,具有手術無切口,創傷小,操作簡單,復位理想,固定可靠,療效滿意,費用低廉,骨折愈合后取內外固定都方便簡單等優點,尤其適合在基層醫院推廣。
參考文獻
1 Sanders R,Fortin P,Dipasquale T,et al.Operative treatment in 120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results using a prognostic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lassifaction[J].Clin Orthop,1993,290:87-95.
2 Kitaoka,HB,Alexander IJ,Adelaer RS,et al.Clinical rating systems for theankle-hindfoot,midfoot,hallux,and lesser toes[J].Foot Ankle Int,1994,15(7):349-393.
3 吳在德,楊志明,等.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13):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