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鼻內鏡手術的治療方法,分析影響手術效果的因素,更好地服務患者。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月經鼻內鏡手術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等患者45例,根據鼻竇炎鼻息肉分期標準,以平均數分A、B、C 3組,觀察治療效果,手術后半年隨訪。結果:A組治愈率90%,B組79%,C組72%。結論:通過規范鼻內鏡手術患者治療,損傷小,恢復快,可提高手術效果,減少并發癥。
關鍵詞 鼻內鏡 手術
隨著耳鼻喉科經鼻內鏡手術適應證和范圍日益的擴大,這對開展鼻部手術有重大的飛躍,鼻內鏡手術具有損傷小、路徑短、恢復快,盡量保全功能的特點,對耳鼻喉科疾病手術治療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鼻內鏡手術用于臨床時間短,臨床經驗不足,治療觀點、方法不同,患者治療效果存在著很大差距。為了提高鼻內鏡手術的治療效果和減少并發癥發生,2009年1月~2010年1月對45例經鼻內鏡手術患者治療體會,分析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月經鼻內鏡手術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等患者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齡21~50歲,平均37歲。根據1997年海口標準(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分型分期標準)[1],Ⅰ型25例,Ⅰ期15例,Ⅱ期6例,Ⅲ期4例;Ⅱ型16例,Ⅰ期6例,Ⅱ期8例,Ⅲ期2例;Ⅲ型4例。采用視角為0°、30°、70°的鼻竇內鏡及其配套手術器械。
方法:45例患者手術前常規做心電圖、血分析、凝血兩項檢查,患者常規做鼻竇冠位CT掃描檢查等。輔助檢查對臨床治療必不可少,醫生不要主觀判斷。麻醉方法為采用局麻加表面麻醉下進行,用1%地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行鼻竇表面麻醉3次,用2%利多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行蝶腭神經節、眶下神經節阻滯麻醉,下鼻道黏膜下或息肉組織中進行浸潤麻醉。行上頜竇手術時,以中鼻甲和下鼻甲為參照物,確定上頜竇開口位置作竇口開放;行額、篩竇作鼻竇開放及鼻息肉摘除手術,以中鼻甲基部為標志;行蝶竇手術時以后鼻孔上穹隆為標志[2]。45例患者采取平仰臥位,頭部墊高10°~20°,術前1天剪鼻毛,清潔鼻腔。將45例患者根據術前檢查鼻腔情況、檢查鼻竇CT結果、有無過敏性哮喘、臨床分期等可能影響手術效果因素方面根據算術平均數分為A組15例,B組15例,C組15例。(1)A組:①術前給予抗生素先鋒霉素V5g+0.9%生理鹽水150ml靜滴,地塞米松2mg靜滴,地塞米松最大量可用到5~10mg/日;患者連續用6天量,1次/日;②在局部浸潤麻醉下行黏膜表面麻醉、根據臨床分期進行鼻內鏡術;紅霉素眼膏油紗條填塞。因鼻腔填塞不能通氣,患者需張口呼吸,應做好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③醫生術后48小時將取出填塞紅霉素眼膏油紗條,每天清拭鼻腔換藥1次,注意觀察鼻腔滲血情況,鼻腔干燥者,選用NS棉片貼敷鼻腔黏膜,以濕潤痂皮易于取出沖洗,觀察鼻腔傷口出血和通氣情況。每天最多可進行2次,術后第6天,沖洗上頜竇腔。7~10天后鼻竇鏡復查。(2)B組:術前未用抗生素及激素,當天行鼻內鏡手術,術后48小時取出紅霉素眼膏油紗條,囑患者勿自行取出鼻腔內紗條,每天清拭鼻腔換藥1次,術后第6天,沖洗上頜竇腔。7~10天后鼻竇鏡復查。(3)C組:術前、術中同A組,醫生為患者術后48小時取出鼻腔紅霉素眼膏紗布條,按原來鼻腔給予1次/日,簡單的普通換藥,術后第6天清理沖洗鼻腔后患者出院,告知患者1周后來醫院行鼻竇鏡復查,6個月隨診判斷。
手術效果判定標準[2]:根據1997年鼻內鏡手術療效判定標準(海口標準):①治愈:癥狀消失,內鏡檢查竇口開放良好,黏膜上皮化,無膿性物;②好轉:癥狀明顯改善,內鏡檢查,竇腔黏膜局限性水腫、肥厚或肉芽形成,有少量膿性分泌物;③無效:癥狀無改善,內鏡檢查,術腔黏連,竇口狹窄或閉鎖,息肉形成,有膿性物。
結果
術后1周內檢查術腔有較多的干痂,2~3周后干痂均全部脫落清退。45例中手術中出血量超過300ml 1例,術后中鼻甲與鼻腔外側壁粘連1例,中鼻甲與鼻中隔粘連3例。45例患者全部術后隨訪6個月,隨訪時檢查情況:A組治愈率90%,好轉19%,無效1%;B組治愈率81%,好轉18%,無效1%;C組治愈率75%,好轉22%,無效3%。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A組治愈率最高90%,C組最低72%;無效率C組最高3%,A、B組均為1%。說明了A組病例處理到位,患者手術后并發癥較少,手術效果理想,而C組僅重視了術前術中處理,而醫生忽視了術后換藥細節處理的重要性,患者術后粘連、竇口狹窄等并發癥增多。
討 論
鼻竇內鏡手術與傳統的鼻竇手術相比,具有療效出現快、癥狀治愈好轉率高,且并發癥少、患者痛苦小等優點。應用于臨床已有10余年,操作規范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完善和補充,要做好每一位鼻內鏡手術患者的診療工作,提高手術治愈率,減少并發癥,促進術后恢復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⑴手術前醫生要全面細致地詢問病史,醫生詳細的術前檢查及周密的治療方案為手術成功提供了基本保障,患者手術前建議常規應用抗生素及激素地塞米松6~7天,能抗炎消腫,手術中減少出血,手術中有血污染時需止血后再進手術。如為兩側鼻腔同時進行手術,可一側鼻腔止血,進行另側手術,反復交替操作。手術中術野暴露清晰,便于醫生手術操作,縮短了手術時間。⑵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手術醫師的專業技術水平,手術技巧和對解剖部位的熟悉程度,熟悉內鏡下鼻部解剖都對手術成功起決定作用;術前必須進行鼻腔局部檢查,了解鼻腔發育情況和病變的范圍及部位性質,術者要親自進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了解鼻腔及竇口復合體發育情況,手術中術野必須保持清潔,根據患者具體的病情,不同的病變,掌握不同的手術方法,切忌術中頻繁地出入器械,致下鼻甲黏膜撕脫鼻內鏡手術副損傷[3],導致術后黏膜粘連,不要過分地要求引流,切除組織過多,造成手術創面過大,影響黏膜轉歸;C組有1例因鼻腔多處病變,一期手術創面過大,術中填塞不到位,術后出現鼻腔嚴重的黏膜充血腫脹,滲出較多,炎癥持續時間延長,黏膜延遲愈合,為防止鼻腔黏連應注意:①術中操作要輕、準、柔和,盡量縮小手術創面;②患者的中鼻甲與殘留鉤突間距>5mm[4],下鼻甲前、中、后3點與鼻中隔術中距離>5mm;③術后及時規范換藥。(3)術后每次換藥時,醫生操作時要逐步進行,循序漸進,要仔細徹底清理鼻腔,換藥時切忌強硬操作;操作時采取必要的心理護理,指導患者配合要點,防止患者在術中因煩躁引起頭位變化而誤傷周圍重要組織結構,操作前給予1%的地卡因表面麻醉后,再進行清理鼻腔,如黏膜腫脹明顯,先給予黏膜減充劑,再進行鼻腔清理。術后密切觀察病情,黏膜急性炎癥期禁行鼻竇鏡復查;鼻竇鏡復診第1個月間隔平均10天左右,不可過頻,防止黏膜遞加性損傷致重復性炎癥,增加復診次數。C組有2例術后換藥不及時,過于簡單草率,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鼻腔粘連。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134.
2 龐守領,王戒杰.耳鼻喉科圍手術期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55.
3 孫樹巖.鼻內鏡鼻竇手術中并發癥的總結.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1,5:336-338.
4 廖艷萍.鼻內鏡手術鼻腔粘連的處理.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1999,1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