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演變成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機制及對策。方法:收治49例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患者,對其中15例轉變為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8例無明顯臨床癥狀者通過治療均自行吸收;有明顯臨床癥狀者行鉆孔引流手術。結果:經過>8個月的隨訪,所有患者均治愈,無1例復發。結論:外傷性硬膜外積液演變成慢性硬膜下血腫有多種原因;傷后出現硬膜下積液的患者,要進行頭顱CT動態監測,特別是老年患者,若有癥狀應及早手術治療;若無癥狀應定期復查,隨訪。同時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甘露醇的應用。
關鍵詞 硬膜下積液 硬膜下血腫 外傷 CT動態監測
慢性硬膜下血腫(CSDH)發生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慢性硬膜下血腫的形成與外傷性硬膜下積液(TSE)有一定相關性。2004~2010年收治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患者49例,其中15例轉變成慢性硬膜下血腫,現回顧分析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49例患者中,男37例,女12例;年齡35~82歲,平均58歲。所有患者均為車禍致傷,原發傷為頭皮血腫、頭皮挫裂傷6例,腦震蕩10例,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21例,腦挫裂傷、腦內小血腫12例。患者受傷后均行頭顱CT檢查,即時出現硬膜下積液4例,其余患者在傷后2周內均出現硬膜下積液。對患者行頭顱CT動態監測,在傷后1~4個月15例患者演變成慢性硬膜下血腫,26例硬膜下積液自行吸收,8例維持原狀。
臨床表現:49例患者均神志清楚,大小便正常,無明顯的神經系統定位體征,無肢體偏癱癥狀。15例慢性硬膜下血腫形成后,有4例出現逐漸加重的頭痛癥狀,伴有反應遲鈍,但無明顯肢體乏力癥狀;3例表現為輕微的頭痛、頭昏,但有行走不穩、肢體乏力癥狀;1例癲癇發作、反應遲鈍、性格改變等癥狀;其余7例無明顯的臨床癥狀。
CT檢查:頭顱CT監測單側硬膜下積液者34例,其中單純額部硬膜下積液4例,額顳部23例,額顳頂部7例;雙側硬膜下積液15例,其中雙側額顳部8例,一側額部、另一側額顳部5例,雙側額顳頂部2例。血腫形成時間為傷后1~4個月,其中在1個月內形成的1例,2個月內9例,3個月內4例,4個月內1例。單側血腫12例,雙側血腫3例,均與原積液部位相同。
治療及結果
通過>8個月時間的觀察和隨訪,大部分硬膜下積液患者可自行吸收,其中15例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中,8例無明顯臨床癥狀者通過治療均自行吸收;有明顯臨床癥狀的7例患者行鉆孔引流手術,術中證實引流液為暗紅色陳舊性不凝血性樣液體,且術后均治愈,無復發。
討 論
發病機制:外傷性硬膜下積液和硬膜下血腫形成的病因和機制不盡相同,但亦有一定的相關性。目前,關于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無統一定論。大多數學者認為,外傷性硬膜下積液(TSE)是頭部外傷時腦在顱腔內移動,造成腦表面、外側裂池等處的蛛網膜撕裂,腦脊液經破口進入硬腦膜與蛛網膜之間的硬膜下間隙聚集而成[1]。由于蛛網膜破口像一個單向的活瓣,腦脊液可以隨著患者的煩躁、屏氣、咳嗽等用力動作不斷流出,卻不能回流而逐漸增大形成。另外,腦萎縮、脫水藥物應用,過低的顱內壓、低血漿膠體滲透壓,也是硬膜下積液形成的促進因素。
對于外傷性硬膜下積液(TSE)演變成慢性硬膜下血腫(CSDH)的機制,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高齡引起的生理性腦萎縮,及早期脫水劑的應用,致使硬膜下腔擴大,為TSE量的增多進而發展為CSDH提供了空間條件[2]。②積液的不斷增多,積液腔的擴大,使橋靜脈牽張、拉長、變薄,繼而出現小破口,因大腦表面壓迫作用減弱而出血[3]。③蛛網膜撕拉出血所致。蛛網膜的活瓣樣作用或腦的搏動性作用,使積液不斷擴大,蛛網膜與硬腦膜分離加劇,撕裂蛛網膜顆粒引起出血[4]。④硬膜下積液持續較長時間,刺激硬腦膜內層和蛛網膜細胞分裂、增殖,伴新生毛細血管長入,形成新生包膜,新生毛細血管微小出血致積液性質改變,新生包膜逐漸移行為血腫包膜[1,2]。⑤積液腔內凝血和纖維蛋白溶解異常理論[2]。
預防措施:對于硬膜下積液患者應積極擴血管、活血化瘀治療,大部分患者可自行吸收;對于積液量較大、腦組織有受壓情況者,應積極行手術治療,同時應避免能增高顱內壓的劇烈活動、重體力勞動等,盡量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這是預防硬膜下積液演變成慢性硬膜下血腫的重要措施。
臨床治療:①保守治療。對于出血量少(出血量<30ml),無明顯臨床癥狀的患者,以臥床休息、減少活動為主,目前尚無明確促進血腫吸收的藥物可用。②手術治療。出血量>30ml時,出血往往難以吸收,對于有明顯臨床癥狀的患者,需及時行手術治療。以鉆孔引流術為主,筆者經過長期臨床應用,該手術效果良好,患者復發率較低[6]。
綜上所述,鑒于硬膜下積液和慢性硬膜下血腫的密切關系,外傷后出現硬膜下積液的患者,應進行頭顱CT動態監測;同時,在硬膜下積液的臨床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甘露醇的合理應用,以免導致血腫形成的發生。對于已出現硬膜下血腫形成患者,若有癥狀應及早手術治療,特別是老年患者;若無癥狀應定期復查,隨訪。
參考文獻
1 王亞東.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演變成慢性硬膜下血腫過程的探討[J].中外健康文摘,2010,4:157-158.
2 彭濤,周增俊,徐宏,等.30例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演變成慢性硬膜下血腫臨床觀察[J].重慶醫學,2005,4:631-632.
3 葉紅星,鮑光明,劉群杰,等.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演變成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臨床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03,5:291-292.
4 楊樹源,只達石.神經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98-900.
5 朱健明,鄧志鋒,宋書欣,等.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演變成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臨床分析[J].江西醫學院學報,2002,3:88-89.
6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湖北: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33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