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精神科病房 人性化 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7.243
在我國,人性化管理已受到各行各業的重視,隨著護理事業的不斷發展,護理行業中存在的重技能、輕服務、輕人文關懷的趨勢已不能適應護理工作的發展。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把護士還給患者,把人文關懷融入整體護理工作當中,使護理專業進入一個新的領域。
精神科病房人性化管理的目的
落實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積極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工作,強化護理人員優質護理服務意識,使護理工作更貼近臨床、貼近社會,更好地服務于患者。
精神科病房人性化管理的特殊性
現所指的精神科病房是指以收治重精神疾病、封閉管理為主的病房。收治的病種有精神分裂癥、情感性精神障礙、重癥抑郁自殺觀念較重等等,患者大多具有沖動、傷人、毀物等癥狀。對于行為紊亂的患者,不要簡單粗暴地將患者馬上予以保護性約束。在給予保護性約束時,應向患者及家屬作必要的說明,盡可能征得家屬的同意和諒解,避免不必要的糾紛。保護精神病患者的隱私是我們醫務人員必須遵守的職業道德,維護患者的人格尊嚴,避免患者由于個人隱私問題再次受到身心傷害。醫護人員的言談舉止也體現了人性化管理的一個方面。醫護人員往往由于不妥的言語、行為,造成醫患關系緊張,投訴增多。
人性化管理中存在的矛盾
疾病性質與人性化管理的矛盾:在精神科病房實行人性化管理的實踐中,存在不少矛盾與難點。患者由于病情嚴重,在住院期間往往會發生自傷、傷人、沖動、毀物等行為,此時,應遵照醫囑及時給予沖動行為干預。
制度與人性化管理中存在的矛盾:精神科病房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各項制度制定的前提均是為了保證患者的安全,有利于患者的康復。但有的患者及家屬不理解,有時得到醫護人員的解釋后還是難以接受相關制度的規定。
人員配置與人性化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在精神科病房實施人性化管理,由于床護之比不達標,護理人員整天忙于執行醫囑,很難抽出更多的時間來做護患溝通,使很多事情處理簡單化,難以體現真正的人性化的護理。
思想觀念與人性化管理存在的矛盾:有的護理人員簡單的認為只要把患者看住,沒有過多地從人性化方面去考慮,消極對待患者,漠視患者的合理權益,導致醫患之間關系隔閡。
人性化管理具體做法
提倡無縫隙管理:自2010年5月份以來,我院積極響應上級號召,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區試點病房。護理服務中提倡無縫隙護理。具體做法是在病區護士長的領導下,全病房的護士按年資、職稱平均分為甲、乙兩個護理小組,每組推選組長各1名。住院患者也隨機分為兩組,每位護士分包4~5位患者,作為責任護士,負責患者的心理護理、基礎護理。護士之間由2~3人可結為幫扶對子,若責任護士倒班或休息,其分管的患者可由另一護士來幫助照顧。
認真做好基礎護理:精神患者由于疾病的影響往往生活懶散,不能自理。責任護士每天上班后首先要到自己分包的患者前巡視,檢查患者的衛生狀況。發現不合格者要及時處理,協助患者洗澡、修剪指甲,更換干凈的衣物。對個人衛生合格者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積極開展工娛活動:精神患者住院生活單調、乏味,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病態的幻想之中。我們在病區內配備護士專職負責患者的工娛活動,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對參與者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
加強護患溝通,和諧護患關系:醫護人員每天上班見到患者時給予問候,在稱呼上盡量滿足患者在社會及單位上的稱呼,為患者找回一種被人尊重的自信,同時也和諧了醫患關系,使患者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
開展健康教育,做好心理護理:為滿足患者和家屬對健康知識的需求,我們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循序實施,由小組長定期按照質量標準進行效果評價,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護理人員要主動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的給予告知,耐心解釋與疾病有關的知識,引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定期召開工休座談會:每月召開1次工休座談會,聽取患者及家屬對醫療、護理、后勤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對合理化的意見和建議要立即和有關單位進行溝通,協商解決問題的辦法,并對處理的結果進行跟蹤反饋。
總 結
在精神科病房開展優質護理服務試點工程,施行人性化護理的新舉措,和諧了醫患關系,患者投訴明顯減少,提高了滿意度。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也明顯提高,增強了主動服務意識,使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間感受到了人性關懷的溫暖,護理工作體現了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內涵,實現了人文關懷和人性化護理服務的宗旨。為患者早日康復、回歸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邱國松.淺談醫院人文精神的培養與實踐[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4,20:684-685.
2 陳秀娥,譚艷林.現代醫院管理與人文精神[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3,19:645-646.
3 許崇濤,劉少文,洪曉虹.在精神病院管理中實施人文關懷[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4,20:161-162.
4 宋華,宋蘭,黃濤,等.對醫患關系現狀的多維思考[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3,19:517-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