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兒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并肝損害的臨床特點。方法:2007~2010年收治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并肝損害患者16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結果:16例患兒以血清乳酸脫氫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草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為主。結論:兒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常有肝損害,以轉氨酶升高為主。
關鍵詞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肝損害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7~2010年收治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并肝損害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齡8個月~12歲,年齡1歲者1例(6.3%),2~3歲者3例(18.8%),4~6歲者7例(43.8%),7~12歲者5例(31.2%)。
診斷標準:①以張之南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國內診斷標準[1]作為參考。②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40IU/L。③除外其他病毒肝炎。
臨床表現:全部病例均有發熱,體溫波動于37.5~40℃不等,熱程2~3周,咽峽炎14例,淋巴結腫大15例,肝臟腫大15例,脾臟腫大6例,有明確惡心、嘔吐、納差、厭油膩等消化道癥狀5例,皮疹4例,皮疹為麻疹樣、猩紅熱樣、蕁麻疹樣。
實驗室檢查:入院當天即對所有患兒進行血常規檢查,次日空腹肝腎功能檢查,以后每周均進行血常規及肝功能復查。外周血白細胞升高達(5.0~30)×109/L,其中13例患兒外周血白細胞≥10×109/L,12例患兒被檢查出異形淋巴細胞≥10%。所有入院患兒草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均有升高,15例患兒的血清乳酸脫氫酶(LDH)升高,入院患兒中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45~80IU/L者8例,80~200IU/L者5例,200~400IU/L者2例,400IU/L者1例,查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抗體均為陰性。
治療及轉歸
所有患兒予“更昔洛韋”抗病毒治療的同時,給予還原型谷胱甘肽、甘利欣保肝降酶治療后,均于1個月左右肝功能恢復正常。在治療4~5天后,消化道癥狀逐漸消失,7天后,患兒肝臟、脾臟隨原發病的好轉而出現回縮,脾臟最長3個月回縮正常。經治療,所有患兒恢復良好,未出現死亡病例。
討 論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由EB病毒所致,主要發生學齡前及學齡期兒童。EB病毒侵入人體首先在淋巴細胞內完成復制,然后通過病毒血癥累及B淋巴細胞,改變B淋巴細胞的抗原性,從而引起T淋巴細胞增值[2]。此時,患兒出現內臟器官浸潤和全身性淋巴結腫大,臨床表現為發熱、咽峽炎、肝脾和淋巴結腫大等癥狀。檢測EB病毒抗體有助于診斷不典型病例,將特異性EB病毒IgM抗體做為急性期的主要診斷指標。肝損害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最常見的合并癥之一。本研究中16例患兒以4~12歲兒童的肝損害發生率高,年齡<3歲的嬰幼兒發生率低,可能與<3歲嬰幼兒癥狀往往不典型有關。
ALT升高程度是診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對患兒肝損害程度的較敏感指標之一。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對患兒肝損害多以升高LDH、ALT、AST為主,當肝細胞受損時,由于在肝細胞中ALT含量最多,會大量釋入血中,因此,可以檢測患兒血中ALT含量,診斷肝損害程度。
本研究顯示,16例患兒經積極抗病毒合并保肝治療1個月,消化道癥狀消失,血清ALT恢復正常,肝臟明顯回縮。一般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的酶學改變預后好,恢復快,所以,診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的病情可以檢查肝酶活性,臨床上,及時發現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的肝損害,并采取治療措施,避免漏診導致其加重。
參考文獻
1 呂聯煌.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張之男.血液學診斷及療效標準[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52.
2 鄧家棟.臨床血液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