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分析CT對盲腸癌患者診斷的準確率及盲腸癌的CT表現、掃描技術、探討盲腸癌行CT檢查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收集經手術病理證實的13例盲腸癌患者術前CT表現及臨床資料;CT檢查前1天禁食并口服磷酸鈉鹽口服溶液做胃腸道清潔工作,與檢查前5~10分鐘給空腹>12小時的患者,從肛門用氣囊注入約1500ml空氣,用螺旋CT層厚5mm,螺距10進行掃描,并對腸道進行MPR、3D、CTVE重建。結果:11例盲腸癌患CT掃描后發現腸腔占位病變(846%),2例患者發現腸壁不規則腫脹疑為早期癌變。結論:螺旋CT對盲腸癌的診斷價值明顯,診斷可靠。
關鍵詞 螺旋CT 盲腸癌 診斷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7.191
盲腸癌是結腸癌的特殊類型,因其病變部位是盲腸而得名,全球每年約有65萬人死于盲腸癌。臨床診斷往往較困難,主要檢查方法有纖維結腸鏡檢查、結腸氣鋇雙重造影等檢查。纖維結腸鏡檢查為侵入性檢查方法[1],可直接取病變組織做活檢,但有時因各種原因,探頭不能深入盲腸而無法診斷;結腸氣鋇雙重造影是一種傳統的結腸病變檢查方法,對結腸的清潔度有嚴格的要求,需要比較繁瑣的腸道準備工作,給檢查帶來很多不便,而且盲腸內的糞便有時難以排盡,會給診斷造成一定困難。收集13例盲腸癌CT檢查資料做回顧分析,探討盲腸癌行CT檢查的臨床應用價值。
資料與方法
盲腸足量的充盈是正確評價盲腸壁的關鍵。充盈劑可以為低密度,如氣體、水;也可以為高密度,如鋇劑、碘海醇。盲腸病變的CT檢查普遍認為用氣體最佳。一般在掃描前5~10分鐘給空腹12小時以上的患者,從肛門用氣囊注入約1500ml氣體將盲腸最大限度的充盈。對患者均行CT平掃及增強掃描,動脈期、門靜脈期及平衡期的延遲時間分別為35秒、80秒和3~4分鐘。患者的體位常規為仰臥位。目前常用的重建方法有表面遮蔽顯示技術(SSD)。對盲腸癌較常用意義較大。
結 果
本組患者13例中盲腸癌的CT表現:①盲腸壁局限性或彌漫性增厚5例,常超出10mm,盲腸壁內緣凸凹不平。②盲腸壁多層結構的破壞12例。在CT增強掃描下正常盲腸壁可表現為兩層或3層結構:明顯強化的內層為黏膜層,低度強化的為中層為黏膜下層,外層中度強化為肌漿層[2]。③盲腸壁軟組織腫塊11例,可向腔內突出,或伴潰瘍形成,并腫塊增大到一定程度,常有腸梗阻形成。④局部盲腸壁的異常強化2例。如不伴有盲腸壁異常增厚常為早期盲腸癌變。⑤腫瘤突破肌漿層向外侵犯3例,盲腸周圍脂肪間隙模糊或消失。⑥淋巴結轉移2例,一般認為淋巴結直徑10mm可疑為淋巴結轉移[3],當直徑>15mm可診斷為轉移。
討 論
盲腸癌是結腸癌的特殊類型,因其病變部位是盲腸而得名,全球每年約有65萬人死于盲腸癌。臨床診斷往往較困難,主要檢查方法有纖維結腸鏡檢查、結腸氣鋇雙重造影等檢查。纖維結腸鏡檢查為侵入性檢查方法[1],可直接取病變組織做活檢,但有時因各種原因,探頭不能深入盲腸而無法診斷;結腸氣鋇雙重造影是一種傳統的結腸病變檢查方法,對結腸的清潔度有嚴格的要求,需要比較繁瑣的腸道準備工作,給檢查帶來很多不便,而且盲腸內的糞便有時難以排盡,會給診斷造成一定困難。
在盲腸癌的早期診斷方面CT尚不及造影及內窺鏡,螺旋CT顯示存在局限性。由于盲腸壁增厚不是盲腸癌的特異性表現,盲腸癌的最終診斷尚需內鏡取病理活檢。但對于進展期盲腸癌,CT掃描的檢出率較為滿意[4]。Minami等對進展期盲腸癌的檢出率92%,這表明螺旋CT對進展期盲腸癌的檢出具有一定優越性。螺旋CT具有的新軟件對盲腸癌的顯示及診斷有一定意義[5]。MPR能從不同角度觀察盲腸壁的變化情況,有利于顯示回盲瓣[6]、回盲隱部病灶,提高了病變的檢出率,避免了部分容積效應的不良影響。CT仿真內窺鏡(CTVE)是在螺旋CT和電子束CT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圖像的處理技術。螺旋CT橫斷面圖像不能很好地顯示黏膜面細微改變,腸腔顯示缺乏連續性和立體感,對臨床醫生而言缺乏直觀性。螺旋CT三維成像(3D)及CTVE很好地解決了者這一問題,且能提供供更多有效的診斷信息。CTVE與腸鏡對比的主要優點[7]:①測量病變大小方面,CTVE較腸鏡好。當然CTVE也有許多局限性,如難以確定病變侵犯的深度及淋巴結,難以發現小的病灶,但螺旋CT橫斷面基本可以彌補這些方面的不足。②腸鏡視野有限,且存在盲區,如回盲瓣,而CTVE的視野較寬,可以任意方向觀察。并且3D尚可以任意方位對其剖面立體顯示。③腸鏡是有創性檢查,而CTVE為無創性檢查,其適應范圍更廣。
參考文獻
1 劉復生,劉彤華,主編.腫瘤病理學.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7:844-876.
2 Hara AK,Johnson CD,Reed JE,et al.Computed tomographic colography for polyp detection:early comparison with bariumenema[J].Gastroenterology,1997,112:575.
3 Judy Y,Geetanjali AA,Raymond KH,et al.Colorectal neoplasia: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CT colonography for detection in 300 patients[J].Radiology,2001,219:685-692.
4 馬雅,孟繁齡,黃金穎,等.大腸癌病理形態學特點與淋巴結轉移關系的究.中國肛腸病雜志,1995,15(6):11-13.
5 Rapp BU,Welte DW.Advantage in comparison with axial CT slicesand MIP[J].Eur Radiol,2000,10:981.
6 Hara AK,Johnson CD,Read JE,et al.Colorectal poly P detection with CT colography:twoversus threedimensional techniques:work in progress[J].Radiology,1996,200:49-54.
7 Hara AK,Johnson CD,Read JE,et al.Reducing data size and radiation close for CT colonography[J].AJR,1997,168: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