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選擇性運用食管癌三野淋巴結清掃根治術(Akiyama手術)。方法:選擇由食管鏡病理檢查確診,又經過CT、B超檢查和穿刺細胞學檢查,發現僅有頸部淋巴結轉移或疑似頸部轉移淋巴結腫大,而沒有其他遠處淋巴結轉移及重要器官轉移的食管癌患者,行食管癌三野淋巴結清掃根治術。結果:本組41例手術順利完成。平均手術時間245±40分;術中出血平均195±30ml,淋巴結清掃數目平均28枚;平均住院時間20.1±3.1天。本組圍手術期死亡1例,死因為急性心力衰竭。共發生并發癥10例。結論:采取選擇性食管癌三野淋巴結清掃根治術,并未明顯增加手術的并發癥和患者創傷,是運用手術徹底性的、主動的、積極的方法,充分體現了個體化治療,同時也為后期綜合性治療打下了良好基礎,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應用。
關鍵詞 選擇性 食管癌三野淋巴結清掃根治術 個體化治療
手術是目前治療食管癌最有效的方法。食管癌三野淋巴結清掃根治術(Akiyama手術),淋巴清掃范圍廣,擴大了食管癌外科治療的范圍。2007年4月~2010年3月對41例食管癌患者選擇性運用了該手術,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41例患者中男27例,女14例;年齡39~70歲,平均54.8歲;均為食管鱗癌。其中胸上段癌10例,胸上中段癌18例,胸中段癌8例,胸下段癌5例。
病例選擇:本組病例均由食管鏡病理檢查確診為食管癌,又經過CT、B超檢查和穿刺細胞學檢查,發現僅有頸部淋巴結轉移或疑似頸部轉移淋巴結腫大,而沒有其他遠處淋巴結轉移及重要器官轉移。
手術方法:本組采用雙腔氣管插管全麻后,患者左側臥位90°,右胸后外側切口經第5肋間進胸,游離食管上至胸頂,下至賁門,清掃區域淋巴結,置胸腔閉式引流后關胸。患者改仰臥位,行上腹正中切口,游離胃并清掃區域淋巴結;頸部“U”型切口,游離頸部食管,清掃雙側頸部食管、氣管周圍淋巴結和鎖骨上淋巴結,將胃提至頸部行胃代食管頸部吻合術,分別縫合頸腹部切口。
結 果
本組41例手術順利完成。平均手術時間245±40分;術中出血140~350ml,平均195±30ml,術中常規輸血400ml。淋巴結清掃數目21~43枚,平均28枚。術后當日引流管平均引流量190±30ml,引流管平均留置2.8±2天,平均住院時間20.1±3.1天。
本組圍手術期死亡1例,死因為急性心力衰竭。共發生并發癥10例,其中吻合口漏3例,單側喉返神經損傷4例,切口感染3例。
討 論
近年來,食管癌的綜合治療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外科手術仍是治療食管癌的主要方法。食管癌患者易發生上縱隔和頸部淋巴結轉移,是食管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也是影響術后長期生存的主要因素,食管癌術后5年內80%的患者死于腫瘤復發,其中淋巴結轉移者>40%。根據食管癌的3個生物學特征:①食管解剖學上,淋巴管呈縱軸分布,腫瘤延管壁內淋巴管上下轉移;②食管癌淋巴結轉移呈多中心、跳躍性現象;③食管二次原發癌:即保留的食管有二次原發癌發生的危險[2]。理論上講,如果在切除食管癌病灶的同時,能夠徹底清除食管引流區域內受累淋巴結,治愈機會將大大增加。日本學者從20世紀80年代對食管癌進行了擴大淋巴結清掃的研究,手術范圍從中下縱隔、上腹部擴大到上縱隔,再到頸部,證實了淋巴結清掃術的優越性。筆者認為,影響食管癌遠期療效的原因除病理分期外,主要取決于手術切除長度及淋巴結清掃的范圍,淋巴結轉移程度是影響預后的最主要因素[3],但不是手術治療的絕對禁忌;手術是第一步的、最積極、最徹底的方法。從腫瘤學角度出發,食管癌三野淋巴結清掃根治術,是加強區域淋巴結清掃的對腫瘤實現局部控制、減少術后局部復發率理想的手術方式。
因為手術是目前惟一能夠治愈食管癌的手段,考慮到上述觀點,依據腫瘤的個體化治療和綜合治療原則,本組的41例患者,運用CT、B超、穿刺細胞學等檢查,選擇僅有頸部淋巴結轉移或疑似頸部轉移性淋巴結腫大,淋巴結活動度尚可,能夠手術切除者,采取選擇性食管癌三野淋巴結清掃根治術,從結果上看,并未明顯增加手術的并發癥和患者創傷,是運用手術徹底性的、主動的、積極的方法,充分體現了個體化治療,同時也為后期放療、化療等綜合性治療打下了良好基礎,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亞偉,相加慶,李方明,等.胸段食管癌手術治療后的死因和復發類型[J].中國癌癥雜志,2006,16(10):831-834.
2 王洲,劉相燕,劉凡英,等.食管癌Ivor-lewis手術及預后的Cox回歸分析[J],腫瘤,2004,24(3):286-289.
3 許運龍,郭昭揚.胸部食管癌轉移淋巴結與預后的臨床研究[J].中華腫瘤臨床,2000,5:2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