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出血熱 臨床表現 出血熱的護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7.282
腎病綜合征出血熱在我國又稱為流行性出血熱,是由漢坦病毒引起的[1],自然疫源性疾病,鼠類為本病的主要傳染源。臨床上以發熱、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腎衰竭為主要表現,而休克、出血和急性腎衰竭均能導致患者死亡。
臨床資料
臨床表現:潛伏期2周(4~16天),典型病例可有發熱期、低血容量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復期這5期。
發熱期:病程為1~3天,除發熱外主要為全身中毒癥狀,毛細血管損傷和腎損傷,多數起病急驟,體溫常在39~40℃之間,以稽留熱多見,熱程多在3~7天,較少見超過10天[2]。一般情況下體溫越高,熱程越長病情越重,全身中毒癥狀則表現為疲乏,全身酸痛、腰痛等,少數患者也出現頭痛、腰痛及眼眶痛,及多數患者可出現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腹瀉、腹痛等消化系統癥狀,主要是由于胃腸道充血,水腫所致,重癥患者可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譫妄等神經癥狀,毛細血管損傷一般出現于發熱2~3天后,主要表現為充血、出血和滲出水腫的表現,可見面部、頸部及胸部皮膚潮紅、眼瞼、球結膜水中,輕者眼球轉動時結膜有漪漣波,重者成水皰樣,發熱2~3天可見出現腎臟損傷,主要表現為尿量減少及蛋白尿。
低血容量休克期:一般發生于病后4~6天,多數在發熱末期或熱退同時出現血壓下降,其特點為時間長短與病情輕重的治療措施是否及時和正確有關,開始可表現為面熱潮紅,四肢溫暖之后轉為面色蒼白,口唇青紫,四肢厥冷等。
少尿期:一般發生在病后5~8天,主要表現有厭食、惡心、嘔吐、腹脹、腹瀉、嚴重可有頭暈、頭痛、嗜睡、甚至昏迷等,酸中毒表現為呼吸增快或深大呼吸,電解質紊亂則以高鉀、低鈉、低鈣為主,水鈉潴留則組織水腫加重,可出現腹水和高血容量綜合征等。
多尿期:一般發生在病程9~14天,通常持續7~14天,短者1天,長者可達數日,隨著尿量的逐漸增加,氮質血癥逐漸下降,精神食欲逐漸好轉,到后期每日尿量可達400~800ml,甚至更高,若不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則易發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低鈉、低鉀等。
恢復期:在病程3~4周后,尿量逐漸減少至正常,精神食欲基本恢復正常,腎功能的完全恢復需1~3個月,重者可達數日或數年。
護理措施
休息:發病后即應絕對臥床休息,以免加重組織臟器的出血。恢復期患者也仍要注意休息。
飲食:在飲食上要給予清淡可口,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發熱期應注意適當補充液體量,少尿期應給予高碳水化合物、低鹽、低蛋白飲食,多尿期應注意液體量及鉀鹽等的補充,指導患者多食用含鉀高的食物,如香蕉等。
對癥護理:①高熱:物理降溫為主,應用冰袋,冰囊等,但注意不能采用乙醇或溫水擦浴,以免加重皮膚的充血、出血。②腎衰竭:按“量出為入,寧少勿多”的原則,嚴格控制液體入量;適當增加糖的供給,限制蛋白質的攝入。密切觀察患者用利尿藥物后的反映,協助排尿、排便,觀察顏色性狀及量,并做好記錄。出現高血容量綜合征者,應立即減慢輸液速度或停止輸液,使患者取半坐位或坐位,雙下肢下垂。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護理,應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治療目的,以取得積極配合,做好透析后觀察與護理。③循環衰竭:迅速建立靜脈通路。給予輸入液體擴充血容量,快速擴容時,注意觀察心功能,避免發生急性肺水腫;給予吸氧;密切觀察治療效果;做好各種搶救的準備工作。④皮膚及黏膜的護理:減少對皮膚的不良刺激,應保持床鋪清潔、干燥、衣服應寬松、柔軟,出汗較多時應及時更換;協助患者保持舒適體位;避免推拉、拽等動作,以免造成皮膚的破損;做好口腔護理,保持口腔黏膜的清潔、濕潤、及時清除口腔分泌物及痰液;保持會陰部清潔,留置導尿者應做好無菌操作,定時膀胱沖洗。
心理護理:很多患者病情重,加上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缺乏和了解,往往使患者及家屬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所以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心里護理是及其重要的[3]。我們可以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及心理狀態,采用不同的護理溝通形式,以滿足患者需要的方式,如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遵重的需要、認知的需要等。因此必須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心理變化,及時給予外理和疏導,增強其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安全感及對疾病治療和康復的信心。
參考文獻
1 王隴德.臨床診療指南·傳染病學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8.
2 姜云玲.臨床傳染病科護理細節[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35-139.
3 姜安麗.新編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