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和社交是必修課
黃色石墻環繞著紅色屋頂的塔尖建筑,拱廊相接,典型的十七世紀西班牙建筑,古色古香,有那么一剎那,我以為自己是置身于歐洲的一處古跡景點,其實,這里是美國的斯坦福大學。
2008年的秋天,我憑著努力和運氣,收到了斯坦福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斯坦福是美國加州的一所私立大學,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學之一,它擁有全美最大最美麗的校園。
當我拖著行李在學長的帶領下來到了一棟別墅式的小樓前,被告知這就是宿舍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本以為學校會像耶魯大學“哈利·波特”式的大宿舍,卻不料是這么小,感覺如回到了家。二樓是休息睡覺的地方,一樓是餐廳和客廳。門開了,一個大眼睛女孩走了過來,這個叫琳達的奧地利女孩,因為喜歡中國文化,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起初學校的作息時間讓我很不適應,因為我的同學們在凌晨3點睡覺是很正常的事。而學校也根本就不管,甚至可以說是“縱容”。漸漸地,我也入鄉隨俗融入其中,晚上我和琳達都會在房間或一樓客廳看書。午夜12點一過,便會相約去外面吃夜宵,或一起去咖啡廳聊天,玩到凌晨2點關門再回宿舍,
斯坦福大學的學生玩興都很大,但是還有更猛的。在春季期末的一天傍晚,我去圖書館看書,在去的路上,竟看到一大群裸體的男男女女同學在綠草地上奔走著。這就是裸奔?第一次真的嚇我一大跳。剛開始,我不好意思多看,但時間久了,也就見怪不怪了。群體裸奔是學校一個團體組織的,如果想裸奔,報名就行了,他們崇尚自然,追求自由,提倡回歸大自然,所以用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的這種信念。有一天,一名裸奔的成員熱情邀請我參加,我實在是沒這個勇氣。
這只是冰山一角,學校組織的活動能有六十多種,比如音樂會、演講、燒烤、足球賽等等,只要你有熱情,只要你有時間,學校充分尊敬每位同學的愛好和志趣。而對于斯坦福的許多同學來說,玩和社交仿佛比睡覺更重要。
后來我發現一個秘密,這些看似輕松活潑的校園生活,其實是校方作了精心安排。學校在安排新生住宿的時候,會刻意地把不同背景的學生放到一起,并且舉辦很多關于不同文化交流理解的活動。這樣,不同背景的同伴能相互學習,而每個學生也同時學會與不同的價值觀溝通。他們尊重有能力的人,也很能包容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如果說斯坦福立志培養世界領袖,這樣的能力同樣非常重要。
看到這兒,別以為這個學校好混,其實,這個頂尖的斯坦福大學學業并不輕松,很多人都是玩得瘋,學得更瘋更苦。
多如牛毛的討論課背后的含義
在初來斯坦福的時候,我本以為會很快學到許多高深莫測的“專業知識”,但事情恰恰相反,不但沒學到,各種討論課卻“多如牛毛”,讓我應接不暇。
原來,本科生到大二年級才定專業,所有的入校新生都要求修學各個學科領域內的課程。其中人文寫作類的課就占到一半以上。完成這些人文課程的要求有多種方式,內容則全部是古代和近代的經典讀物,比如荷馬史詩、《伊涅埃德記》(Aeneid)、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等等。
我選擇的課程名稱為“結構性博雅教育”(Structured Liberal Education)。顧名思義,這門課是按照西方文明的歷史脈絡閱讀西方經典著作,從最早的希臘文學開始,一直到近代的漢娜阿倫特、薩特、波伏娃等。而且,這還是一個住宿項目,就是將大一同讀這一個項目的人都安排在一棟宿舍。
斯坦福與別的大學不同,一個學期10周。我每周需要讀2~3本書和幾百頁的附加材料,還要每2~3周完成一篇論文。許多同學苦不堪言,戲稱此為斯坦福最不素質教育的課程。的確,人文課程對于不學文學的人來說,很難稱得上“有用”。但通過學習這些經典,使我獲得了一個對整個西方文學思想史進行宏觀了解的機會。剛開始,我對斯坦福的討論課心生怯意,不善于在老師和同學面前表達自己的觀點,生怕說錯。討論課一般是十幾個人,由一個經驗豐富的助教引導學生對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探討。這些助教都很有資歷,比如我的某位討論課助教就是耶魯大學法國文學的博士,有許多本法語著作。討論課上的問題常常沒有答案。比如在一門叫“自由、平等和差別”的課堂上,老師問:如果殺死一個無辜的人能讓整個社會獲得幸福,那么應不應該殺死他呢?
有個同學回答:“當然可以,相對于個體整個社會的幸福更重要。”而另有同學會反駁:“可社會的幸福是建立在一個無辜人的死去上,這樣公平嗎?”我們在課堂上激烈爭論了半節課,最后發現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百個人的生命權利同樣重要。其實,老師拿出這個命題討論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平等和權利的意義。
討論課上,我們甚至常常被助教故意引入歧途,我們爭得面紅耳赤,繞了一大圈以后發現助教在微笑。但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和同學們的表達觀點的能力迅速提高,也習慣了不會對任何“權威人士”的話語產生敬畏,因為我們發現,“權威人士”也有局限性。所以,只要有充足的理由和敏捷的思維,完全可以和那些“權威人士”PK。
你都將成為引導世界的人
在學校的開學典禮上,校長講了這樣一句話:你們都將成為引導世界的人。當時我聽完心里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但,隨著在斯坦福的學習和生活,我越來越明白了這句話的內涵。
斯坦福如同在它很多廣告中說的,有一種“企業家精神”和“太平洋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包容、創新,而這得益于斯坦福尊重多元文化的價值觀。斯坦福建校于1891年10月1日,時至今日,產生了很多杰出的科學家和學者,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美國第一位女宇航員萊德等。
學校要求新生的我們要學得寬,是希望我們發現自己最喜愛和最擅長的事,因為只有興趣才能幫助學生在專業上走得遠。更讓我興奮不已、甚至說是幸福而榮耀的事,是斯坦福竟會不定期安排頂尖專業精英來學校開各種研討會,一個我這樣初出茅廬的新兵,也能直接跟精英面對面地交流,校方也非常鼓勵學生和教授們建立私人聯系。于是,我鼓起勇氣,在一個傍晚,我邀請了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的約翰·泰勒教授一起吃晚飯,當天的氣氛非常愉快,泰勒教授非常地平易近人,而且談吐幽默,在和他共同討論貨幣政策對當今的影響和走向后,還和他一起討論墨魚的幾種做法,輕松詼諧的他與講臺上嚴肅認真的樣子判若兩人。
我也曾經很榮幸和愛爾蘭前第一女總統瑪麗·羅賓遜一起喝過下午茶,度過了一個難忘的下午……和這些風云人物坐在一起聊天,暢談理想和聽他們的故事,讓我受益頗多,學習他們的處世、看問題的方法,有種胸懷廣闊,志在千里的感覺。傍晚時分,我總是喜歡在校園的長廊中漫步,夕陽的余韻將拱形建筑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恍惚間,就如在時間的隧道里穿行,在古典與現代的知識海洋里徜徉。
編輯|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