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仁平在8月17日的《環球時報》上撰文指出:日前,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被停職,與王面對媒體詰問時的失水準表達有一定關系。但我們應當看到,如果類似信譽危機發生在中國其它政府部門,它們的發言人未必就能有比王勇平更被公眾接受的表現。改變這種被動局面,需要官方做出比撤換新聞發言人更加艱苦、認真的努力。中國政府各部門的發言人制度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從外交部一家有發言人,到現在各大部委都建立發言人制度,甚至黨的大機關包括軍隊也都有了發言人,這是中國政治朝著公開、透明的實質性前進。現在的問題是,中國輿論的開放進程,比發言人制度的進步還要快很多。發言人能夠提供的信息,總是趕不上輿論的要求。發言人的“官腔”也最容易導致與民間輿論的對立。當然,全世界官方發言人都比活躍的輿論要“刻板”得多,真正做到與媒體認真配合和互動的發言人幾乎沒有。但中國這方面的問題顯然更嚴重,有時發言人的表態不僅無助于危機公關,反而火上澆油。除了發言人個人原因,官方公信力的缺失,是發言人們處境尷尬的更大原因。當遭遇危機的官方機構被輿論已經假定為“有問題”時,發言人無論說什么,都會顯得或者笨嘴笨舌,或者油腔滑調。當信任不足的時候,官方在遇事時的坦誠是最重要的。不刻意隱瞞負面信息,還原事情的復雜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當前輿論對“信息不透明”的尖銳情緒。王勇平遭輿論圍攻直至被停職,是個悲劇。但可以預見,他很可能不是最后一個黯然下臺的政府機構發言人。但愿我們的這個預測落空,但愿各政府機構在信息“公開、透明”的路上走得比輿論質疑的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