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為吃過多的糖會導致糖尿病。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表明吃糖多就會得糖尿病。糖尿病的發生原因極為復雜,涉及到遺傳、感染、基因變異、環境、飲食等,至今未被醫學界完整清晰地闡明。
當然,如果一個人處于肥胖或超重狀態,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體重正常者增高。但肥胖或超重絕非糖類一家的“功勞”,而往往是“糖類+脂類”結合作用的結果。其中,脂類的“貢獻”要遠遠大于糖類。因此,不可將糖尿病與糖簡單畫“等”號。
其實,長期高鹽飲食才是誘發糖尿病的真兇。因為,過高的鹽能增加淀粉酶的活性,從而促進淀粉消化和小腸吸收糖的作用,引起體內血糖濃度過高。長此以往就易得糖尿病,而且糖友長期攝入過多的鹽,會誘發高血壓,加重糖尿病大血管并發癥。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提倡“食不達咸”。為了不加重糖尿病腎功能不全者的腎臟負擔和水腫程度,食鹽的攝入量還要降低些,每日在2克左右為宜。
近日,日本科學家在考慮體重、性別、年齡、家族糖尿病史、煙酒攝取量、血壓和膽固醇等因素的同時,對比了愛吃點心或半夜吃東西等不良飲食習慣,發現吃東西太快是最容易增加糖尿病患病風險的壞習慣,此類人群發展為糖尿病前期的風險是健康人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