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馮友蘭88歲那年曾寫給同齡好友金岳霖兩句話:“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表明自己不僅以“米壽”知足,還正信心十足向“茶壽”進發。
88歲被中國人稱為“米壽”,因為“米”字上下兩個八字,中間十字,所以是八十八。“茶”字上面二十八,下面八十,兩者相加,就是108。
在80歲和90歲的時候,季羨林曾分別寫了《八十述懷》和《九十述懷》。在《八十述懷》中,季羨林也引用了馮友蘭的這句“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季老說,他是沒有什么大志的人,但他“相期以米”,他知道未來的路不會比過去更筆直、更平坦,但他并不恐懼,因為在他眼里,既看到了墳,也看到了野百合和野薔薇,在未來的路上,他眼前會“閃動著野百合和野薔薇的影子”。在《九十述懷》中,季羨林又說,在他眼里,墳墓多了,野百合少了,但不管是墳墓還是野百合花,都不能阻擋他的步伐。
有意思的是去年,科學家楊振寧到新加坡,出席南洋理工大學高等研究所為美國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葛爾曼舉行的80歲生日國際物理學家會議。當時,他已88歲高齡,他以靈活炯炯有神的眼睛,敏銳的思路,還有利索的行動告訴采訪他的記者說:“我要活到108歲。”
楊振寧在葛爾曼生日晚宴上說:“20年后,新加坡會變成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到時,南大高等研究所為葛爾曼慶祝100歲生日的時候,我一定會來參加。”屆時,楊振寧108歲。
楊振寧查過資料,了解美國88歲的男人一般可以再活5年。他說:“我會比他們活得更久,因為現在88歲的男人很多都在生病,我卻一點病也沒有。到我‘茶歲’的時候,翁帆還很年輕,再過20年,翁帆54歲,還是風韻猶存。當然我明白,要‘相期以茶’,是個奢望。”
楊振寧是香港邵逸夫獎的評審團主席,每年在這個被譽為“東方諾貝爾獎”的頒獎禮上,邵逸夫都親自出席。對于當時1 03歲的邵逸夫來說,88歲的楊振寧只是小弟弟。
楊振寧談到自己的身體,他說:“我能這么健康,跟我有很好的基因有關。我也很幸運,沒有受到物質上和心理上的極端壓力。除了杜致禮(前妻)生病的那幾我稍微狼狽,這么多年來我—直很好。后來碰到翁帆,她把我照顧得很好。北京清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都為我提供種種做研究的方便,使我日子過得很舒坦。”他承認自己身體好,也跟現代醫藥科技發達有關。他說:“1997年,我在美國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很成功。去年我在北京協和醫院做MRI(磁共振),發現12年前心臟搭的四個‘橋’很好。很多人說,心臟搭橋的有效期是10年,過了10年,‘橋’阻塞了,必須重新再‘搭’,我很幸運,沒有再搭橋的需要。”
楊振寧的長壽秘訣是:看書。他認為,一個人要長壽跟心態很有關系,需要對很多事物都感興趣。他說:“我想,一個喜歡看書的人,不容易老。多看書,可以跟得上時代發展,與時并進,人就顯得年輕。”
楊振寧說自己很“懶惰”,并沒有經常運動。他只喜歡坐著喝茶看書,偶爾會騎一下家里的健身腳踏車。不過他說:“我喜歡走路,年輕的時候,每到一個城市,我是以步行去認識這個城市。我很明白,雖然愛走路,但年紀大了,切忌跌倒,路也就少走了。”
讓我們感慨的是這些大學問家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實在是值得學習的啊。
(責編: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