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接待了五十多歲的陸先生的來訪。陸先生說:最近單位要他領隊到外地考察。他不想去,因為歲數大了,身體不好,頭疼、心慌、失眠,腿還搔癢麻木。雖然醫生檢查說身體各項都很正常。可是,他還是不敢出遠門。
我診斷,陸先生患的病在心理學上叫疑病癥。疑病癥指由于對自己健康過分關注,而固執地懷疑自己患上了某些莫須有的一種或多種疾病,并因此引起焦慮和恐懼的一種神經癥。有的患者把病史背得滾瓜爛熟,而且熟練地應用醫學詞匯,繪聲繪色地表述自己如何不適。
弄清陸先生的病因,這對于心理治療是非常必要的。陸先生說自小就認真、內向、敏感,要求完美。偏偏婚姻又觸礁,母親因病去世后,他對自己的身體更是擔憂……
心理研究曾發現,疑病癥的病因主要有:一是社會心理因素。疑病癥患者的生活中通常都遭受過較大的挫折和心理創傷。二是個性心理特征。患者人格特征為敏感、多疑、固執、孤獨、自憐、追求完美。三是心理防衛機制。疑病癥是潛意識里自我保護機制作用的結果。
很明顯,陸先生的癥狀正是上面幾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事業還沒有成功卻遭遇了婚姻的不幸,敏感的心靈怎能不尋求庇護所寧最好的辦法便是躲到“病”里,他母親的去世又加劇了疑病癥狀。將要退休給他更大的心理壓力,他的疑病心態更重了。
溝通至此,我建議陸先生順其自然。對軀體和心理癥狀不加排斥和壓抑,同時有所作為。不久,陸先生考察歸來,激動地對我講述著此行的感受:第一天晚上預防性地用了一些安眠藥,后來的幾天睡得好,吃得好,工作更好。
我建議陸先生在適當的時候,把內心對疾病的憂慮向朋友訴說,宣泄恐懼心理。二是培養一項業余愛好活動,轉移自己的焦慮。三是給自己積極的自我暗示,如,早晨起床后面對鏡子,一邊梳理頭發,一邊自言自語:“多了幾根白發,反而顯得老成和有精神了!”再如,午睡后站在陽臺上,一邊伸腰彎腿,一邊自言自語:“今天的精神不錯!”
后來,陸先生的喜訊傳來。他說自己告別了“退居二線”的清閑日子,正式退休與人合作辦了一家公司,再一次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