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延津縣東屯鎮西屯村村西頭,有一處革命烈士陵園,這里長眠著102位無名烈士。七旬老人宋樹茂在長達35年的時間里,默默無聞地為102位無名英雄守墓。
西屯村革命烈士陵園里種著核桃和楊樹。樹木掩映之下,是102座烈士墓。烈士墓在陵園周圍的白色圍墻映襯下,顯得莊嚴肅穆。
1947年3月下旬,為對付陜甘、山東兩個戰場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劉鄧大軍發起了豫北戰役。先后攻克了濮陽、封丘、延津、原武、陽武5個縣城和多處敵軍據點。3月29日,我軍獲悉,當時國民黨駐守豫北軍事重鎮汲縣城(今衛輝)的三十二師,有一部分官兵在我軍內線人員的策動下準備起義,與我軍里應外合。4月1日晚上,劉鄧大軍第二、三、四集團將汲縣包圍并發起猛烈攻擊。然而,由于我軍內線工作被敵軍發覺,起義沒有成功。
宋樹茂對當年的有關場景依然記憶猶新:“我當時11歲,聽村里大人們說,那一仗打得太慘烈了,鎮國塔南邊尸體堆成了小山,前面的戰士倒下了后面的繼續向前沖。有的戰士中槍了,倒在地上還向前爬,死時還睜著眼拿槍指著前方。”據當地史料記載,這一仗犧牲的烈士有四百多人,西屯村革命烈士陵園是最大的一處烈士墓群。如果不是宋樹茂35年來一直守護著這片地方,這些烈士的墳冢可能早就沒有了。
宋樹茂與這座陵園的緣分可以追溯到1976年,時任村副大隊長的宋樹茂被安排去辦萬頭豬場,那年他40歲。
豬場在烈士墓群的西側。“當時墓地草長得比墓堆兒還高,30年的風吹雨淋使英雄墳頭都變成了小黃土堆兒,不仔細看都看不出來。”
墓群東側有一個磚窯場,眼看著磚窯場取土挖到了烈士墳頭。“人家跟咱非親非故,為了解放衛輝把命都搭在這兒,死了咋能連個安身的休息地兒都沒有?!”宋樹茂帶領養豬場的七八個村民,用黃土和著麥秸稈為烈士墓群砌了一道一尺六厚、兩米高的土墻。別人歇息的時候,他就去陵園拔草,挨個為烈士的墳冢培土,還在墓地空地上種了30棵核桃樹。
在宋樹茂看來,既然他出手保護烈士陵墓,照顧這四畝一分地自然成了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每年清明,全鄉二十多所學校都會組織學生來為烈士們送花圈。一大早我爸就把柵欄打開,讓老師和學生進來祭拜。這里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宋樹茂的大兒子宋海平介紹說。
75歲的宋樹茂雖然須發斑白,但身板高大、硬朗,眼睛明亮有神。有人問他,35年來,為啥天天都要到陵園照看?
宋樹茂激動地說:“咱們現在過得多好,多幸福,這都是英雄們用命換來的!”
1995年,由延津縣民政部門撥款,修繕了西屯烈士陵園。周圍的土墻換上了磚墻,將原來的木柵欄換成了鐵門,還專門為宋樹茂蓋了一座平房,供他看護陵園使用。
2006年縣民政所把土圍墻刷上水泥,并涂成白色,又把102座烈士墓砌成水泥的,立起了革命烈士紀念碑并篆刻碑文,宋樹茂在圍墻四周種上了楊樹。
每天,他依舊是習慣性地到陵園轉轉。他說:“一天不來心里就缺點啥。只要我能動彈,我就會一直守護下去!”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