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喝過許多粥,像小米粥、大米粥、綠豆粥等等。我發覺無論來自天南海北,只要是中國人都喜歡喝粥……
通過學習我得知,古人很早就以粥為養生工具。《史記》中記載有西漢名醫淳于意(倉公)用“火齊粥”治齊王??;漢代醫圣張仲景《傷寒論》述: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便是有力例證。到了宋代,粥的功能更是將食用、藥用高度融合,進入了帶有人文色彩的養生層次。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作《粥食》詩一首:“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p>
最可能“致神仙”的粥是藥粥,藥粥療法是寓醫于食、藥食結合的食療方法。
春天宜升補,多選擇山藥粥、菠菜粥;夏天宜清補,多選擇荷葉粥、綠豆粥;秋天宜平補,多選擇芝麻粥、胡桃粥;冬天宜溫補,多選擇羊肉粥、紅棗糯米粥等。
平日我愛喝紫蘇粥,可預防流感。用紫蘇葉6克,大米50克。砂鍋內加入適量的水,放入紫蘇葉煮沸1分鐘,去渣取汁備用。將大米淘洗干凈,放入鍋中煮粥,待粥熟時,再加入紫蘇葉汁和紅糖,攪勻即可。紫蘇葉味辛,性溫,有散寒解表、行氣寬中、解郁化痰等功效,能擴張毛細血管、刺激汗腺分泌而發汗。紫蘇葉與大米同煮,有和胃、散寒、解表作用。對于體弓弓者、偶感風寒者有效。風熱感冒或咽喉腫痛者不宜食用。
預防老花眼,我喝枸杞粥。取枸杞子50克,粳米200克。先將粳米加清水煮至六成熟時,放入枸杞子,拌勻后繼續煮至米爛粥成,每天早晚食用。
治療痔瘡,我的偏方是木耳粥。黑木耳50克用清水浸泡數小時。取50克糯米,洗凈后混合木耳入鍋,再加水400毫升,用文火煮至米爛粥稠,再悶5~7分鐘,每日晨起空腹、溫熱食之??芍未蟊愀山Y、便血、痔瘡等癥。
熬藥粥,藥物的劑量以藥物的一次常用量為準,不宜過多。如芡實、蓮子、扁豆、山藥、茯苓、蓮肉、綠豆、苡仁等可用至1兩,地黃、蒼耳、郁李仁、赤小豆、甘蔗、黑豆、阿膠、枸杞、胡桃等可用至5錢,杏仁,竹葉、韭葉。麥門冬、紫蘇、生姜等可用至3錢,吳菜萸、人參、蘇子、茴香、萊菔子等可用1~2錢。
吃藥粥,也要依照中醫辨證的原則,“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熱之、熱則寒之”,按照這樣的精神去選擇藥粥,即容易取得效果。胃弱者,宜粟米粥、生姜粥;脾虛者,宜扁豆粥、茯苓粥;積食者,宜蘇子粥、蘿卜粥;腹痛者,宜茴香粥、吳菜萸粥。
讀一讀《粥療歌》,就知道粥養生有多少好處了:
要想皮膚好,粥里加紅棗。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蓮。心虛氣不足,粥加桂圃肉。消暑解熱毒,常食綠豆粥。烏發又補腎,粥加核桃仁。夢多又健忘,粥里加蛋黃。
藥粥在我國醫藥史上可謂歷久不衰,利用“藥食同源”等觀念,將古人流傳下的粥方,以現代的飲食方式和烹調方法,古粥新吃,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