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敢說真話的人,才可能成為我的摯友”
1955年,22歲的張良在電影《董存瑞》一片中飾演主角。后來,這部影片讓張良名揚全國。1956年夏天,《董存瑞》還沒上映,他作為沈陽軍區“抗敵話劇團”的演員,前往北京參加全國話劇匯演。就在這次匯演中,一個美麗的蘇杭姑娘讓張良情竇初開。可是直到匯演結束,張良也沒能和這位姑娘說上一句話。
兩個月后張良被借調到八一電影制片廠,張良又一次見到了那位姑娘。她嫣然一笑,紅著臉低下了頭。張良很快知道了這位姑娘的“底細”:王靜珠,21歲,1952年蘇州美專畢業,在八一電影制片廠軍教室搞軍事動畫。
然而張良還沒來得及和王靜珠說上一句話,就突然病倒了,3個月病愈出院后,《董存瑞》已經在全國上映,張良每天都能收到一大堆熱情觀眾的來信,其中還有許多女子表達愛慕之情的信件。一天,張良收到了一封北京來信,打開一看,竟然連抬頭稱呼都沒有,劈頭蓋臉一頓批評:“你扮演的董存瑞獲得了成功,受到大家的稱贊和尊敬也是正常的,但你不該驕傲,你在八一廠拍片期間,我一直在觀察你,表面上你還算謙虛,但在內心深處,你已滋長了一種驕傲情緒……”信還沒讀完,張良就迫不及待地查看結尾落款,署名是“王靜珠”。張良怦然心動,回過頭再看信的內容,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當天晚上,張良就提筆給王靜珠回信:“讀了你的來信,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愛我的人太多了,敢這樣直率批評我的人太少了。但只有敢說真話的人才可能成為我的摯友……”兩個暗戀對方的年輕人從此開始了這種特殊的通信往來。1957年秋,張良向王靜珠正式“攤牌”了:無論榮辱,我們一輩子相愛,永不變心,永不分離!
愛情之花剛剛開放,暴風雨就來到了。因為張良替幾個“右派”說了幾句公道活,下到吉林通化當兵。王靜珠為了能見到張良,竟向單位三次遞交去北大荒工作的申請報告,還剪掉兩根又粗又長的大辮子以示決心。1959年春,總政治部把張良借調到八一廠拍攝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的獻禮片《戰上海》,張良又來到了北京。此時王靜珠獲得了農墾部部長王震將軍的幫助,也獲準調回北京工作。1961年,這對有情^終于喜結連理。
“你好久沒有抱我了,你抱抱我吧!”
安定的日子沒過上10年,張良一家又被拋進了黑暗的深淵。1969年,一些人舊事重提,將張良打成“漏網右派”,開除出黨,行政降三級,復員回東北老家農村勞動改造。與此同時,王靜珠也蒙受到了不白之冤,被安排復員回蘇州。王靜珠再也忍不住了,她急步趕到八一廠辦公室申明:我和張良是夫妻,我們這樣的做法不等于叫我們“活離婚”嗎?我死活也要和張良到東北農村去!
1969年秋天,張良一家4口在本溪縣下屬小市的木材廠安了家。張良在廠里當木材搬運工,王靜珠沒有安排工作,在家里當家庭主婦。在東北的日子相當艱苦。因為不適應氣候,加之營養太差、心情郁悶,王靜珠的身體每況愈下。為了讓妻子開心,能多吃點東西,張良盡管很累,但每天變著法子編故事和笑話,利用一切機會講給妻子聽,讓她笑一笑,驅散胸中的悶氣。王靜珠也想讓張良高興,每天看到他一身泥一身雪地疲憊而歸,就心疼得不得了。她不會講笑話,就變著法子給丈夫做可口的飯菜。為了提高自己的廚藝,她特意找來一本家庭日用大全,按書上介紹的菜譜一樣一樣學著做。但失敗次數多了,當地人幾乎都知道:張良的老婆做菜還看書,他們家的鍋多,一天燒壞一個……
1971年初,張良因救護工友右手被砸傷,所有的家務事全落在妻子肩上。王靜珠終于堅持不住了,胃疼加劇,吃不下飯,人越來越瘦,一天下午,她突然昏倒在地,醫生告訴張良,他妻子的胃病已經轉化成胃癌。聽到這個噩耗,張良的頭“嗡”地一聲,他極力克制自己的情緒,裝著沒事一樣安慰妻子。王靜珠盯著張良的眼睛說:“你這個人從來沒有說過謊,你也不會編瞎話。什么也不要說了,我們回家,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家里。”張良只好依了妻子,用一部手推車把她接回家。回到家里,孩子立即圍在媽媽身邊,張良忙著準備殺雞,做給妻子吃。王靜珠幽幽地對張良說:“你讓孩子出去玩一會吧。”孩子們都走了,王靜珠眼含熱淚對張良說:“你好久沒有抱我了,你抱抱我吧!”張良再也忍不住了,撲上去緊緊地抱住妻子痛哭起來……
張良夫婦的處境感動了單位領導和當地組織,他們決定安排王靜珠回蘇州老家治病。在蘇州,王靜珠的病確診為萎縮性胃炎,張良終于松了一口氣。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和治療,王靜珠的胃病有所好轉,她執意回東北和丈夫孩子團聚。
1972年11月,八一廠黨委鄭重通知張良恢復黨籍軍籍,徹底平反。珠江電影制片廠專門來人,請張良到他們廠工作。
“你做了一輩子飯了,今后讓我做吧”
到珠影后,生活總算安定了,但張良很快發現他的演藝事業的路卻越走越窄。他把自己的苦惱對妻子說了。王靜珠幫他分析了一番后,提出分兩步走的方案:第一步拓寬戲路;第二步潛心學習導演業務。王靜珠也決定改行,由動畫部調入文學部,幫助丈夫寫劇本。
1979年,王靜珠帶著張良回到家鄉蘇州,一邊體驗生活,一邊創作劇本,幾個月過后,他們終于合作寫出了反映蘇繡和蘇州評彈文化的電影劇本《梅花巾》。1981年初,由張良任導演的《梅花巾》參加了第一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得“金鷹榮譽獎”。1982年,他與王靜珠又合作寫出了劇本《少年犯》,該片獲得第九屆百花獎最佳電影獎。此后,他的《雅馬哈魚檔》、《破爛王》等一系列作品先后獲得國內外多項大獎。
1988年9月,王靜珠毅然辭職辦起了王氏影視業劇本有限公司。王氏劇本公司成立后,王靜珠把90%的精力全放在了公司的業務上,晚上要忙到天黑以后才回家。王靜珠一回到家里就系上圍裙下廚房。張良就開玩笑地說:“你做了一輩子飯了,今后就讓我來做吧。”王靜珠每次聽到類似的話就不好意思地說:“是不是又怪我回家晚了?”張良趕緊解釋說:“不是,是真心支持。”
1996年張良與王靜珠一家被全國婦聯授予了“全國美好家庭”榮譽稱號。張良坦率地說,在他所得的獎項當中,這獎項他看得最重。如今,年過七旬的張良和王靜珠離休在家,2005年張良寫成了回憶錄《情愛不變》,張良無限深情地寫道:“我堅信一條,就是在家人這條船上,一定要同心協力,所以我慶幸有這個老伴,在順境時她是我的伴侶,逆境時她是我的舵手。我和孩子就像水手一樣駕馭著船往前走。”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