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廳里,一位女士一邊吃飯一邊打電話:“我跟我弟弟說你給咱媽買房了,那是你有錢!你孝敬親媽是應該的,犯不著到我這里買好,我要是和你一樣有錢,我就給咱媽買兩套房子!咱媽生病你掏大頭,那是你樂意!也是你應該做的,我沒錢,你有錢就應該多負擔!你跟我委屈啥,我又沒花著爾的錢!”
在公園里,一個老漢跟別人數落自己的哥哥:“他當年搶著把老娘接到自己家住,他不是有倆破錢嘛,就顯擺自己孝順唄!這回媽在他們家病了,該!他不有錢嗎?讓他出錢給媽看病去!他要是敢跟我談分攤醫藥費,我就罵死他!”
“仇富”本是一些人對社會上“為富不仁”現象的不滿,可是這種“仇富”情結正悄悄潛進家庭內部。
其實,一個大家庭里有個有錢又孝敬老人的大哥或親姐,他們在主動去解決老人的很多實際生活問題時,不也在減輕其他兄弟姐妹的經濟負擔嗎?為什么其他兄弟姐妹不感謝他們呢寧
家中哪個孩子突然發達了,從默默無聞變得神通廣大,于是用錢去孝順父母的行為變得尤為突出,難免被父母常掛在嘴上夸獎,很讓其他兄弟姐妹沒面子。有錢的子女對父母和兄弟姐妹慷慨解囊,有的人拿了錢就轉身罵他裝闊!有錢的子女對父母和兄弟姐妹沒有慷慨解囊,于是大家都罵他摳門。
兄弟之間容易有隔閡,老太太總夸他!不就是戴上他給買的金鐲子嘛!老太太也太勢利眼了。我憑啥夸他?我沒要過也沒借過他錢,我沒占到啥便宜,少在我面前裝孝順。都是一奶同胞,最初大家都是一樣的。因為錢,你處處落好,憑什么啊?從此咱們兄弟勢不兩立。
妯娌之間也有郁悶的,若有錢的大伯哥把婆婆接走享福去了,她白撈一套房子也天天郁悶。你看他大哥現在過得多威風,我家那個男人就是窩囊廢,不抵他大哥一半強。
小姑子也郁悶,我那嫂子何德何能嫁給我那有錢的哥哥,就看不慣她拿著我哥的錢跑到我媽面前裝孝順。不就是拿錢買人情嘛!假惺惺的。
有的老人心態更復雜,最看不上的那個兒子發財了,最心疼的那個兒子走麥城了,于是總想著“殺富濟貧”。你弟弟們過得可憐,你必須也要像孝敬爹媽一樣去“孝敬”他們一些,你要是不給,我給!我要是沒錢給他們了,我就沖你要錢!我是你媽,你給不給?
在這么多復雜情感的交織下,這家里最有錢的,也最肯出錢的那個子女,就成了眾矢之的了。
如果說在社會層面上存在某種“仇富”情緒,應該說這種情緒并不是仇視一切富者,而只是對于那些利用不正當手段非法暴富者,以及變富之后“為富不仁”者的“惡行”的道德義憤,在這個意義上的“仇富”心理應該說是正當的。但是,卻有一些人將“仇富”心理泛化和偏激化,對一切富人都懷有憤慨態度;非理性對待富人。這種心理無疑是不當的。
誠然,在家庭成員中應擁有一致的財富觀念,協商解決家庭的困難。孝順父母有很多種方式,情感付出、勞動付出、金錢付出,任何一種付出都同等重要。在家庭內部,要做到平和地看待兄弟姐妹們用錢去孝順父母的事情。自己沒有錢,可以選擇用情感用勞動去孝順父母,問心無愧就好。而自己有錢,也不要一味地用錢解決贍養問題,總是用金錢付出代替親情交流。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