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安建憑借其富于才情的導演手法、勤懇扎實的專業風范和制作精良、意義深刻的作品,在中國電視劇界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安建執導電視劇20余部近500集,先后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全軍電視劇“金星獎”等。近期作品包括《北風那個吹》、《小姨多鶴》、《家常菜》、《雪花那個飄》、《雙城生活》等,均受到觀眾廣泛好評,其作品也成為收視的保障。
影視圈:作為導演您如何看待當下電視劇產業發展現狀?
安建:據我所了解到的信息,全年生產的電視劇大概接近兩萬集,包括央視和各地衛視的播出平臺就那么多,每天播出的量是多少,完全可以算清楚現有的播放能力,生產和播出嚴重失衡,這是一種“可怕”的繁榮。我只是一個拍戲的人,原本我是不太關注這些的,但是這樣的現狀畢竟影響到了我,而且感覺特別猛,不僅缺演員,連導演都缺了,這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這樣下去也許會比較危險。
對于產業的熱錢滾滾只能說是喜憂參半,但電視劇不是房地產也不是股票,無論它有多少商業屬性,但是從制作的流程上來看它還是拋不開創作的,是一個藝術生產的過程,現在不管需求量有多大,就這樣盲目生產,盲目投入,大量跟風,后果是堪憂的。其實不論何時,觀眾都需要好的作品,當然這是水漲船高的事,有一百部作品時我們從中選擇五部,有一干部時也頂多從中選擇十部佳作。因而對創作者而言拍攝精品是永遠的目標。但現狀擺在那,外界造成的壓力我們無法改變,唯一可以改變的就是自己,但是因為有這么多沖擊與誘惑,是不是還有人靜下心來做戲,這就不好說了。我希望無論是借助行業內還是行業外的力量,盡早結束這種混亂的狀態,進入到相對良性的循環過程中。
影視圈:您認為導致“產量過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安建:所謂的根本原因直白地說就是錢鬧的,錢多了對從業者來說固然是利好消息,有了資金支持,如何做出好戲這才是核心。但如果錢多了作品質量沒有上去,只是某些人的價錢漲上去了這就不能說是好事了。人性中有個弱點,就是“記吃不記打”,總看到那些賺了錢的,而沒有意識到在這個圈子里不賺錢的是大多數,拍出來播不了壓箱底的電視劇不計其數。
影視圈:在如此的現狀的之下,給您的工作帶來了哪些困擾?
安建:一方面來說是沒有困擾的,因為創作本身應該是單純的。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大家都在考慮錢的事,無論是制片方、演員或者導演,當然每個人都考慮自己的利益無可厚非,但沒必要把大家都弄成經濟學的“博士碩士”。導演就好好導戲,編劇就好好編故事,演員就好好表演,獲得的報酬是市場帶來的,如果把錢算是那么細,那么心就沒法用到正道上,就變得不那么純粹了。大家都知道也都希望做好作品,但好作品是需要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努力的,是需要有人“獻身”的。
影視圈:看到一部戲賺錢,就會有很多相近題材的戲涌現,而經典翻拍劇也不勝枚舉。這些制作方式無疑都是在加具過剩生產。您如何看待所謂的經典再現?
安建:要看是什么類型的經典翻拍,需視具體的情況而定,只能說我并不排斥挑戰。但也應該明確一點,有些戲是不適宜翻拍的,因為它是具有時代背景的,符合那時社會的情境,因而成為經典。當然不能否認是演員好,制作同樣好,就像當年的《渴望》,它絕對堪稱經典。但它如何翻拍?畢竟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與當下的現實相結合,那么就不能叫經典重現了,經典是可以創新的,但不可以在今天的話語環境中改變。
對于翻拍,我更認同的是對經典的借鑒。跟風劇、翻拍劇的盛行,就是這個行業浮躁的體現,不僅是創作者原創能力的匱乏,當然這也是個相對簡單的途徑,拿來主義嘛,可以更快速地實現獲利。
影視圈:作為導演不讓濫劇泛濫,您能掌控的是什么?
安建:說實話我只是一個拍戲的人,只能掌控一個劇組。我只能保證不打動我的劇本我不會去拍,至少要自己有了把握了才會去做。真實地講,創作有時不夠理性,會根據當時的環境、感受做出決定,我只能說我的每部作品都是當時最想呈現的東西。但我保證所有的作品中,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大方向一定要與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認知相一致的。文藝作品始終是要宣揚真善美的,無論是什么樣的敘事策略,悲情也罷,喜感也罷,總是要有向上的、溫暖的力量,這是一份道德良心。
影視圈:由于各種劇目繁多,競爭加具。是否讓您感受到壓力?
安建:這不是壓力的問題,舞臺就這么大,這么多人競爭,早晚有一天會被淘汰,要安然地接受。什么時候被淘汰,我會自愿地走人,這個行業太缺乏新鮮血液,太缺乏年輕人的沖擊力了,沒有新的“血液”這個行業就沒希望。現在在塔尖兒的這群人有可能被寵壞了,創新意識被弱化了,錢的意識被大大增加,覺得掙錢是很容易的事。如果他們再沒有憂患意識,再不調整,也許就是被最先擠下來的。
影視圈:作為創作者,您如何確保每部戲都能回收成本實現盈利?
安建:對于盈利,原來我是基本上不考慮的,但現在,它已不是考慮那么簡單了,盈利就是個結果,是一定要實現的。作為導演我要考慮的是方向,如何把一個戲做成好看的東西,老百姓關心什么內容,我們能給予他們的是什么,能把戲做成什么樣的品質,如果這些因素都達成了,它自然就是一部有好收視的作品。這樣不僅電視臺高興,投資方自然也高興,能夠很快回收成本,兌現合同,這是一個鏈條,環環相扣。所以說做為創作者,光去想這個結果是沒用的,畢竟想與作品水準的高低、作品的提升沒有直接關系,直接去做就好了,每個環節都到位就OK了。
在當下的行業環境中,盈利其實已經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它已經演變為創作者們下意識的一個步驟了。
影視圈:若要使電視劇行業呈良性發展,當下應首先解決哪些問題?
安建:應該進行更細的社會化分工,應該有專門的人才處理相應的問題,比如生產和發行環節的專業化,這種專業化和別的領域的商業性還不一樣,因為要具備文化感。作為創作者要了解這些商業元素,但也不應過于關心,創作者一旦卷進去也許就不是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