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電視臺在接受采訪中說,電視劇產量過剩與電視臺的關系不大,他們有內部的審評機制,不會因電視劇產量而嚴格或放開標準。電視臺每年的播出數量基本是固定的,產量多少只是市場的概念,對播出沒有直接影響。最大的困難就是購片科的工作量越來越大,以前可能看100部,現在要看200部。
廣電總局方面表示,因今年的數據未出臺,保守估計了2萬余集的總量。但透露大部分電視劇制作將采取大批量、流水線的生產方式。這也使得電視劇生產呈現出一個規模化作戰的方式,特別是對于一批有待上市和資本進入的大型影視集團公司。
資本推動產業洗牌
每一個制作公司都知道,目前電視劇的制作與播出量是3:1。也就是說,只有播出后的電視劇才可能實現贏利或保本,而能夠產生較大影響力,支撐后續贏利空間的每年僅有十部左右。一面是龐大的資源浪費,一面是部分劇集奇貨可居。
盡管賠多賺少,但電視劇生產依然連年爆發性增長。無論是國家廣電總局的各種限制政策,還是各大電視節、展會、行會的專家們現身說法,呼吁理性投資,但電視劇生產的“虛火”始終降不下來。
很多業內人士把原因歸結于——游資引路,熱錢進入,這確實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在過去,我國對待在影視行業發展上不允許金融機構貸款,各類投資型基金也并不親睞這個行業。影視制作公司基本依靠自我發展,拉到社會投資,采取固定回報的方式。近兩年,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扶持力度加大,同時,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也使得原本流轉在房地產和能源市場的大批游資急于尋找新的投資方向。因此,一批媒老板和地產商不惜重金投入影視行業。但由于不了解行業特點,對題材和前景盲目樂觀,即使重金投入后,能成功的例子也并不多。在影視產業銷售收入大幅增長的2010年,電視劇行業的實際投資總額已超過60多億元,但真正實現盈利的不過幾十家。
廣播制作業協會秘書長王鵬舉說,這些大老板們拿錢進來,雖然對優勢資源有所占用,也推動了制片成本上升,但這無礙大局,對整個產業也無太大傷害。真正使得產量過剩和制作通脹的主要原因是資本進駐。
隨著華誼、華策的上市,國家銀行和商業銀行也開始為影視制作業發放貸款,形式包括版權制押、政府擔保等等。而排著隊等上市的影視公司,目前有十幾家之多,如:海潤、上海新文化、慈文東方、華錄百納、小馬奔騰、大唐輝煌、完美時空等等,這些企業都有資本進入。拿基金來說,進入影視公司首先要進行業績評估,這就使得制作公司擴大生產規模和市場占有率,原本年產五部戲,現在要提高到十幾部,這就使產量大幅增長。而資本進人這些影視公司后,公司也會迅速擴張。因為手頭資金雄厚,進而導致了對優質創作資源的壟斷。
華盈星投資基金總經理李爾葳說,好萊塢有全世界最完善的專業體系,這個體系的建成也是以大吃小,由市場自身決定的一個結果。中國現在還沒有成熟到那個階段,所以大大小小的影視企業都能生存。但最后勢必要形成一些能夠壟斷資源的大集團,而小的制片人工作室可能無法生存。隨著中國影視行業的市場化,影視產品也在商品化,要適應市場和觀眾的需求,這是一個正常的必然的方向。
確實如此,一些有實力的影視公司,已經開始謀劃合縱連橫產業并購,以資本為紐帶進行行業重組。據調查,有的公司在謀劃組建電視網,有的公司則在打造劇本網,還有的在培育明星孵化器,一條更加規范的產業鏈正在悄然布局中。這場不見硝煙的戰爭也將引發制作機構最大規模的洗牌行動。
片酬暴漲步步驚心
國家廣電總局原局長王太華曾表示,電視劇對全國大多數電視臺廣告收入的貢獻率超過50%。電視劇約占全國電視節目收視份額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電視劇對電視臺的收入來說,舉足輕重。這也使得,電視臺深陷“明星”效應,一面斤斤講較一部劇的明星陣容,一面對不斷抬升的買片價格心驚肉跳。而制片方則認為,正是電視臺對明星臉的依賴,才令制作方不得不想方設法找錢砸錢,同時也助長了演員的漫天要價。
中視影視總經理張華說,“由于制作價格的不斷攀升,最終會導致產業鏈末端受損,電視臺也買不起片子。今年有些片子已經突破三百萬一集,但還未出現拐點,應該會再上升。”
王鵬舉說,三年前全國電視臺用于購買電視劇的錢大約是四十多億,到去年漲至六十億左右。聽起來好像漲幅不少,但是三年前單集片酬十二萬的演員,今年已經漲到四十萬。電視臺買片增長出來的制作預算,一個演員就花掉了,但制作班底里的所有演職員都在漲價。
“我感覺現在電視劇制作單位的日子遠不如三年前好過。如果產量仍舊不加控制地增長,拍三部弄不好只能播出一部,好一點兩部,另一部的幾千萬就得全部砸掉,這是很大的風險。”
在資本大舉進入影視行業后,產生了最直接的兩個苦果:一是產品積壓越來越大;二是創作團隊,尤以名導名演員身價成倍飆升。一部電視劇的制作成本中,竟然有7成要用于支付演員片酬。“過去3000萬一部電視劇就算大手筆,現在動輒就是上億,我們都不敢輕舉妄動了。”一位副導演說。
王鵬舉說,如今的一部電視劇動輒就投入幾千萬甚至上億。這些資金放在其他領域也是一筆巨資,投入時會十分謹慎,會做詳細的市場調查、風險評估。但電視劇不同,有時候僅憑投資人個人興趣,他們在意的只是導演是誰、演員是誰?
據調查,去年已經倍數增長的演員片酬,今年又翻了一番,年初一集二十萬的演員現在四十萬。而在今年的北京電視節上,某位明星被爆簽了一集六十萬的片酬。圈內人士稱,現在演員的片酬是“三月一小漲,半年一大漲”。
而這遠遠沒有結束,由于爭奪創作資源而造成的演員片酬上漲,已經拉動整體制片成本的上升,這更加令制片方叫苦不迭。很多一線編劇由于短缺,便顧槍手組成創作組;而一線名導只掛名總導演,用執行導演;演員則是一方面壓縮拍攝周期,一方面提高酬金。這就導致,所有的主創都沒有時間、精力和熱情去創作。此外,由于一線的資源爆炒后,很多二三線演員,甚至服化美等職員的價格也在上漲。甚至橫店的招待所和賓館都在漲價,而且漲了百分之四十多,這所有的—切都轉嫁給制作方。
“你不用怎么辦?因為你希望高價賣出去。假如我們把總量控制在一萬集,拍十部就有七部可以播出,大家還會在演員身上砸錢嗎?肯定不會。數量下一來,價格自然就下來了。現在,制作公司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壓力。很多人說錢多了是好事,但用事要有個度。我個人預期,資本的推動在未來會分化或重組這個產業,今年春夏之交形成的泡沫,到明年的第四季度,和后年的上半年應該開始破滅了。”王鵬舉說。
李爾葳則認為,片酬暴漲并不是產業的核心問題,而是我們有多少能拿高片酬的明星出現?中國的影視市場,有號召力的明星數得過來,這對一個產業是遠遠不夠的。而對于人才的培養和包裝,用什么機制,誰來花錢,配合什么樣的團隊,這樣完整的培養機制也還沒有建立起來。
開疆拓土的隱憂
據資料顯示,韓劇出口額從2002年到2005年3月突破了1億美元大關。而同期的2005年,中國國產電視劇出口額僅為1億元人民幣。中國電視劇的海外銷售額僅占總額的5%左右,且銷售面很小,銷售價格也不高。近年來,一些知情的業內人士表示,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中國電視劇的海外銷售量下降趨勢更加明顯。
以引進海外電視劇為主要業務的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曾在某次接受采訪時說,有國內的公司希望借助其平臺進行海外銷售,但他們的業務目前不會涉及。因為就中國電視劇目前的水平,銷往海外成本很高且成功率極低,電視劇進口和出口的比例大概在15:1”。
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有關負責人也曾表示,中國雖是一個電視劇大國,但還不是電視劇強國,中國電視劇出口地區還局限在亞洲地區及其他國家的華僑聚居區。內地電視劇價格在海外最高時達到2.5萬美元一集,目前最高也只有1萬美元一集。
那么,做為產量世界第一的生產大國,緣何海外之路走得如此艱難?
中視影視總經理張華對筆者說,中國電視劇不能走出國門大致是幾個因素導致:一是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我們的影視產品歷史跨度比較大,這樣會造成一個文化差異問題,比如海外看不懂古裝劇、諜戰劇等,這就直接導致我們出口的產品類型比較少。再從意識形態來說,中國的電視劇沒有分級制度,打打殺殺都能在熒屏上呈現。而海外的分級制度,令觀眾看到的東西都比較舒緩娛樂,這就形成了需求差異。最重要是制作因素上,海外觀眾很注重畫面和造型的美觀,而以中國電視劇目前的制作比例,能真正花在畫面上的錢并不多。所以,中國電視劇要想走向海外,一定是在抓項目之初,就要有國際視野,適應更大眾的講述方式,整體提高制作水準,降低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差異。
目前正在積極推動中國與海外合拍片項目的李爾葳說,中國影視產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還是一個初級的階段。前些年有一批中國電影通過國際電影節走出國門,帶動了海外一小層面觀眾,但海外觀眾對中國的影視產品了解甚少,這與中國的產量大國的形象是不相符的,海外的銷售成績也非常低。今年,陳可辛的《武俠》和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在華語片里算是頂尖導演+武俠類型片,但這次在戛納的預售額也才五萬美金左右,其他電影更是顆粒無收。而電視劇走出去更難,每個國家都有自己電視作品自產自銷,想大批量進入人家國家電視臺的可能性非常低。
以此看來,開疆拓土對于中國電視劇產業來說阻力重重。短期之內,過剩產量仍將是困擾電視劇從業者的最大難題。甚至有人擔心因此挫傷投資人信心,進而危害產業本身發展,但業內不少專業的公司,已經開始尋找解決之道。
筆者從采訪的數家主流影視公司負責人口中聽到一個關鍵詞:減產。比如,中視影視總經理張華告訴記者說,“中視影視一直是產量大戶,但從去年開始,我們有計劃的縮減產量,今年的總產量大概只有四五百集,也就是十部多一點,往年有十五部到二十部,今年的形式的確特別嚴峻。”
他認為,受制于產量和時間規定完成的創作,是經不起市場推敲的。人為定出每年的產值多少,產量多大,只會導致產品粗制濫造。文化產品,若是在每個環節降低一點點要求,整體出來的效果就會降低很多。
無疑,這也是眾多專業影視制作公司的共識。隨著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融資環境越來越嚴峻,一方面優秀劇目價格高昂,另一方面平庸之作銷路逼窄,減量提質已成大家共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