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重視時氣給人帶來的病變,并且強調防治未病。而防治未病是來自《黃帝內經》一書,書中載有防治時氣病變的知識。作者綜合《周禮》醫學知識,深化日常生活實際,說明氣候之變,對人體有一定的影響。岐伯倡導防治未病,也就是防治時氣致病。防治未病,有著深遠的涵義,至今仍然是一門課題,人們還在研討中。
人們已經知道,地球行至一百八十度,宇宙間的氣候自然有著明顯區分。其前,是由濕熱轉至燥熱。其中,是由燥熱轉至清涼。其后,是由清涼轉向凜冽的深秋,趨向嚴寒的冬天。這一過程,顯現一系“燥”化,缺乏水分,可致熱傷津液,損五臟,害人命。上古人在生活實踐中,發現一些植物能滋陰,能潤“燥”,能緩沖燥熱癥。譬如發現胡黃連能清心虛火,滋心陰,控制心火旺盛。發現生地、麥冬能滋心陰,柔和肝臟。發現枸杞子、女貞子能滋補腎臟。發現百合、竹汁能滋潤肺臟清肺熱等。再以五行論理診斷,互相搭配用藥,實踐了許許多多的偏方和驗方,從而啟蒙人們對“燥癥”進行辨證施治。
比如,清燥救肺湯的臨床療效。此方來自《醫門法律》的名著中,方藥針對治療燥,或燥熱而引發的頭痛身熱,干咳無痰,氣喘胸悶,咽喉干澀疼痛,或鼻衄,胸滿脅痛,心煩口渴,無舌苔或少苔,脈搏虛,脈搏快。方中藥物:冬桑葉15克、石膏30克、黨參15克、甘草6克、胡麻仁9克、真阿膠15克(研成粉末,分二次,沖配方藥液溫服)、麥門冬15克、杏仁9克、枇杷葉5張,去毛。水煎服,每日一劑。方中重用入冬霜打過的桑葉為主藥,以清燥熱。由于是溫燥,或是燥熱,故用石膏和麥門冬為輔佐,達到清肺、潤肺。杏仁既能潤喉,又能止咳,配合枇杷葉,療效更佳。阿膠和胡麻仁配合,能滋潤肺臟,滋補肺臟的作用。黨參或是人參,配合甘草亦能益氣和中,提高免疫力,強化配方藥效,傳統醫學稱之為佐、使藥物,是針對辨證用藥的必要性。作者列舉病案中的病例,有的是當年深秋,或在秋冬交替節氣,類似上述癥狀的瘟疫病,用藥療效極佳。該方面世后,也得到許多后世名醫實際點評和利用,流傳至今。
1938年9、10、11月間,在江浙一帶,隨著當年旱災災情的進展,當地不斷地流行咳嗽,咽喉干澀疼痛,體溫升高的疫情。名醫薄龍生,診斷這起疫情為“溫疫”病,認為燥熱所致,運用清燥救肺湯為主方,若有合并癥,再補充相應藥物,療效十分理想,救治了成千上萬民眾。薄龍生的長子是游擊隊隊長,在他傳遞醫療信息后,一股股游擊隊來取方藥防治這起瘟疫病。他們用藥后,一個個隊員猛如生龍活虎,抗日戰斗力極高。日軍陷入疫地,在蘇浙地界,被我方游擊隊痛打得狼狽不堪。
2008年,在全球各地,發生H1N1傳染性流行性感冒。在西方,流行病號多,死亡也不少,弄得人心惶惶。在我國,2009年4月開始在四川發現從美國攜帶病毒患者,在四川省人民醫院以中西醫結合治療及時治愈。至下半年,我國南方出現旱情,氣候燥熱異常,接著出現H1N1流行性傳染性感冒病人驟然增多。尤其是到了秋天時節,各地醫院門診、病房,暴滿了H1N1傳染性流行性感冒患者。為了搞好這次防治工作,我國各地利用中西醫結合防治這起疫情,起到獨特之處:如患者出現頭痛,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黏稠,鼻塞嗌干,口干渴舌苔少。采用《溫病條辯》中的桑菊飲湯(藥物為冬桑葉9克、菊花9克、薄荷9克(后下)、連翹9克、杏仁9克、桔梗9克、蘆根15克、前胡9克、麥冬9克,水煎服。患者消渴,飲水不解,困倦氣短,四肢肌肉酸痛,采用《醫學衷中西錄》中的玉液湯(藥物為生山藥30克、生黃芪15克、知母9克、葛根15克、五味子9克、天花粉9克,水煎服。大體相同的中醫方藥,是單用,或是配合西藥治療,療效都很理想,這就是中醫藥的魅力,也是我國中西醫結合的獨特優勢。
對于秋天干燥,引發各種瘟熱病,岐伯和黃帝早已告誡人們:“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兩脅下少腹痛,目赤痛眥瘍,耳無所聞。”這個描述,是針對上古時代,出現過秋旱,暴發過與肝臟疾病,與紅眼疾病相關的流行性傳染病的真實寫照。筆者回味這一格言,不由得回憶起2010年的深秋時節,在南方各省區,秋旱延遲,氣候悶熱,氣溫偏高。于10月間,各地即暴發流行性傳染性結膜炎。當時,各地藥店的各種滴眼液脫銷。鑒于“燥”癥,岐伯和黃帝亦主張“燥者濡之”。濡,是浸潤之意。濡,是治“燥”對策。唐代名醫孫思邈,活過一百周歲,是個古代名醫壽星。他年過九十高齡,還能徒步翻山越嶺,采集藥材,為民治病。唐氏能活得如此鏗鏘有力,勇當劃時代的壽星。其實,他重視人體陰陽平衡,治病著重“氣”與“津”的調節。每到秋天治病,他首先考慮到時氣是否損傷患者臟腑,注重辨證用藥。在養生方面,到每年秋天,他常用新鮮雪梨和冰糖清燉,當成保健食品,每日小吃一二次。他認為這道食譜能滋養五臟,潤五臟,防治燥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