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大明今年45歲了,對自己年齡漸大、事業未成的境況。經常會產生悲觀、消極的情緒。
大明在23歲大學畢業時就來到這個單位,至今已經整整22年了,目前還只是個副主任科員。如果近一兩年還提不上去,他可能很難再有什么機會了。但是偏偏今年單位新調來的同事,工作狀態都很不錯,大明覺得自己升遷的機會不是很大。
這種憂慮,大明也沒辦法跟妻子說,因為她幫不上忙,只會嘮叨添亂。以前他還會跟同事說說,偶爾在網上發發牢騷,最近他連傾訴的欲望都沒有了。
大明對年齡的恐懼,似乎是在一夜之間到來的,然后這種恐懼就一發不可收拾。比如前幾天單位電梯壞了,他跟幾個同事一起走樓梯,同事們都輕輕松松地上樓,他走到辦公室還要坐下來喘氣。而在不久前的同學聚會上,他也特別苦悶,看著同學們開著名車,一身名牌在他眼前晃,這種刺激對他來說真是受不了,也造成了他很大的心理壓力。大明越來越感到自己很沒用,奮斗了大半輩子竟一事無成。
大明最近睡眠很不好,只要一躺到床上,他就會胡思亂想,比如自己是否應該換個工作,或干脆辭職下海經商,或移民加拿大、澳大利亞什么的,他總是焦躁地想,他再不改變,肯定坐火箭都趕不上他的同學,也趕不上這個消費日益高漲的時代。
但是無論大明怎樣徹夜不眠,怎樣沮喪,都趕不走他年齡越來越大的現實。他突然覺得自己在這個年紀,許多夢想已經遠逝,沒有實現的仿佛永遠也不可能再實現。他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說服自己,好好繼續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心理分析:
對于許多中年男人而言,最看重的是事業上的成就。像大明這樣,事業上沒有特別突出的成就,或者遇上困境、瓶頸,都會對自己年齡漸大、事業未成的境況產生悲觀、消極情緒,這即是所謂的“年齡恐懼癥”,也就是心理專家所說的“中年危機”。
一般來說,產生“中年危機”的男人最重要的信號,就是自身的沮喪感,沮喪伴隨的是失眠或者是嗜睡,食欲下降,總覺得不舒服。令人困擾的生活事件往往會加劇這種沮喪感,并會開始懷疑人生的一切,人生態度也變得比從前消極,加重了人到中年,風雨飄零的感覺。這類男人常常會選擇沉默與逃避來對待,再加上內心壓抑,情況嚴重者,甚至會選擇自殺作為逃避方法。
不過,有適當心理準備的人,都能平穩地渡過中年危機的波濤。
心理處方:
人到中年后,關鍵要重新調整自己的方向。要逐漸由關注身外之物變為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心靈,逐漸領悟到人生的智慧,這樣才能減輕心理壓力,順利地度過“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形成的重要原因,當然還在于將一些事情吊在心里放不下來,結果在心里刻上一條又一條“皺紋”,把“心”折騰得勞而又老。
因此,中年男人能否真正消解“年齡恐懼癥”,主要看在以下幾方面能否做到“放得下”:
財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將進酒》詩中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如能在這方面放得下,那可稱是非常瀟灑的“放”。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間最說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個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糾葛的人,往往會理智失控,剪不斷,理還亂。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稱是理智的“放”。
名能否放得下。一般而言,高智商、思維型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比率相對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他們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對名看得較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累得死去活來。倘然能對“名”放得下,就稱得上是超脫的“放”。
憂愁能否放得下。現實生活中令人憂愁的事實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所說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憂愁可說是妨害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如果能對憂愁放得下,那就可稱是幸福的“放”,因為沒有憂愁確是一種幸福。
當然,人出于本能會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這自然有其積極意義,它是個人進取、社會進步的一種心理驅動力。但“物極必反”。一味不切實際地以過高的期望值來對待人生,也許正是有些人每天都在郁悶愁怨的心理困境中消磨寶貴時光,終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樂和幸福的心理根源。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緒沖突越大,這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結論。
于“官”運,于“錢”途,于“物”欲,調低期望值;于事業也該如此。雖然,“志當存高遠”一向為人稱道,但沒有蕓蕓眾生何謂社會?天上只有一個太陽,地上只有一個珠峰。群星雖沒有太陽耀眼,同樣熠熠生輝;群山雖沒有珠峰的高大,同樣勃勃向上。“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顆無人知道的小草……”大明若能擁有了小草的境界,便告別了心理困境。
另外,大明無論工作再忙,都應該保留著每天看書、學習的習慣。對抗浮躁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知識中尋找強大的力量。自身內心強大的人不易受環境的影響。
如果壓抑、沮喪的心理已經影響身體,對大明來說不妨安排一次長假,回到少年時的故鄉去看看,也可以到異域小島休息調整一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