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人不能在睡前服用降壓藥”,幾乎成了共識。但事實一定如此嗎?降壓藥是不是一定不能睡前服用?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從人體血壓的晝夜變化規律說起。
通過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發現每個人的血壓都具有波動性,而血壓的波動具有晝高夜低的節律性變化規律,血壓在24小時之內的波動中存在著兩個高峰和一個低谷,清晨起床后(6時)血壓急劇上升,約8~9時達到高峰,然后下降;下午16~18時血壓再次升高,此時為第二高峰,不過其高度略比第一高峰低;從18時開始緩慢下降,到凌晨2~3時為低谷,也是全天的最低點;最后血壓逐漸上升,再進入次日的第一個高峰。如果將具有“雙峰一谷”的血壓值連成一條蜿蜒的曲線,其形狀類似一個長柄的湯勺。
根據動態血壓監測,在一天24小時中,正常血壓平均值24小時<130/80毫米汞柱,白晝<135/85毫米汞柱,夜間<125/75毫米汞柱,它們反映了不同階段血壓的總體水平。夜間血壓下降百分率即(白晝均值一夜間均值)/白晝均值,正常在10%以上,甚至收縮壓晝夜之間可有40毫米汞柱的差別。
高血壓患者的血壓也有波動性,不過其血壓是在高水平狀態下的波動,變化的幅度甚至比正常人更大。按照24小時血壓曲線圖,根據血壓波動規律可以將高血壓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勺型高血壓:大多數患者(約70%)為雙高峰型,即符合上述的血壓波動典型規律;●非勺型高血壓(反勺型高血壓或夜間高血壓):約25%患者僅出現下午一個血壓高峰,夜間血壓不降或下降不到10%、收縮壓縮值大于125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均值大于75毫米汞柱;●清晨高血壓(血壓晨峰):少數患者(約5%)以早起第一個血壓高峰特別突出。
勺型高血壓患者如果晚上在睡前服用降壓藥,那么4至5小時后也正是藥物的高效期,就可能導致血壓大幅度下降,致血壓過低,影響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供血,誘發缺血性腦中風、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因此,具有勺型血壓波動的高血壓患者,睡前不宜服用降壓藥。對一些平時血壓不是很高,并且夜間的血壓狀態調整得很好的病人,晚上就不必再服用藥物;服用短效降壓藥的病人,每天的末次降壓藥應安排在晚飯前服用。
而對于非勺型高血壓患者,特別是有心、腦、腎等器官損害的人,血壓的晝夜波動幅度減少或消失,他們在夜間血壓持續升高,使心、腦、腎血管長期處于過度負荷狀態,如果在夜間不服降壓藥,高血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就容易引起慢性損害,甚至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發生。這類患者如果服用的是長效降壓藥,能夠持續發揮降壓作用,可以控制夜間的血壓,則夜間不用加服降壓藥;但有的長效降壓藥如果不能很好地保持24小時足夠的降壓效果,這類患者晚上必須加服降壓藥,以保證其血壓降低,避免心、腦、腎等器官的損害。如果是白天服用短效的降壓藥,一天3次服藥,則第3次服藥可安排在臨睡前。
另外,一些病人早晨清醒前后血壓呈現急劇上升的高峰,稱之為血壓晨峰或清晨高血壓,與心血管病人上午突發心腦血管事件的高發生率明顯相關。這些病人早晨清醒后起床動作宜慢、活動量宜小,逐漸過渡到日常生活、工作,不主張晨練。藥物治療也應盡量選用作用較強且持續時間較長又平穩的降壓藥物,每天清晨醒后即刻服藥一次,能有效控制整個24小時的平均血壓水平。如果依然存在明顯的晨峰現象,可以將給藥時間改為臨睡前服用。
因此,高血壓患者,特別是血壓控制不好的患者,最好做一個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了解自己的血壓波動規律,只有這樣醫生在指導患者用藥時才能將藥物的降壓作用峰值與病人的高壓峰值結合,達到最理想的降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