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蓋洛普市場及民意調查公司弄了一個幸福指數,包含物質擁有、信仰、情緒狀態、工作滿意度、飲食習慣、疾病、壓力程度等生活質量指標,來衡量生活的美好程度。以此為指標公式,蓋洛普在全美尋找最幸福的人,最終,一位生活在夏威夷州檀香山市的69歲華裔老人阿爾文·王符合這個標準,成為全美最幸福的人。
當媒體蜂擁而來,采訪這位老人時,王先生說:我確實是一個非常幸福的人,但不在于物質的擁有與多少。我的人生哲學是,如果你不能悠然自在地面對生活,那么你的生活將會非常糟糕。
正好,這幾天國內媒體正不斷地對一個復旦大學青年教師的事例進行報道——
于娟,女,31歲,海歸,博士,復旦大學優秀青年教師,一個兩歲男孩的母親。看了這個短短的個人簡歷,相對于我們生活在底層的普通大眾來說,她應該是幸福的吧?
然而,一年半前,于娟被查出乳腺癌晚期。此時,她剛回國參加工作3個月,并一下拿到了4個課題,1歲多的兒子也剛會叫媽媽。一切才剛剛開始,生命卻要戛然而止。
于娟不甘心,開始與癌癥作抗爭。她躺在病床上,開設了博客,博名叫“活著就是王道”。她在博客中寫道:“我想我之所以患上癌癥,肯定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累積的結果,但是健康真的很重要,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么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什么叫幸福,活著就是幸福,健康就是幸福,擁有的一切都是幸福。
人在一定的時期、一定的環境,幸福的感覺與要求都是不一樣的。身無立錐之地時,想有一間茅棚遮雨,有了避寒擋風的房子,又渴望裝潢考究的別墅;無工作時想做事,有事做時又抱怨薪水太低……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我們總是無休止地向生活索取與奢求,總以為豐富的物質、富裕的生活、奢靡的享受就是幸福。我們追名奪利,不惜損害自己的健康,耗損自己的生命。我們在奢望和功利面前不能放松自己的心態,不能停下自己酸痛的腳步抬頭看一看藍天上悠閑的白云。
阿爾文·王是幸福的,幸福在于他面對生活的“悠然自在”;于娟是不幸的,她以她的不幸讓我們感悟:房子、車子、金錢,“神馬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