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影已有106年的發展史,一直可以被解讀為“兩岸三地電影”,即大陸電影、香港電影和臺灣電影。雖然都是華語電影,但三者從風格來講還是各成一派,大陸電影的現實性、香港電影的商業性、臺灣電影本土性,都有各自的特點。當然,為了迎合內地日益增大的電影市場,香港電影加快了與大陸電影的合作進程,而臺灣電影似乎仍在固執著自己的小熱血、小清新。因此,對于我們內地觀眾而言,一直對“港片”的熟悉多于“臺片”。
11月26日在臺灣新竹舉辦的第48屆金馬獎上,華語電影又被做了新一次的評審和總結。今年的臺灣本土電影隨著《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等影片的大賣,也進入一個復興的時期。誠如一位電影人總結的:“今年是臺灣電影最好的一年。”
金馬獎:臺灣電影最好的一年
緊隨金雞、金鐘之后,一年一度的華語影壇盛宴——第4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也終于在臺灣新竹落下帷幕。與今年的金雞、金鐘風評不同的是,本屆金馬獎星光熠熠,包括10位影后2位影帝出席,堪稱是近年來星光最亮的一屆,而評委團開放的評獎態度和專業的評獎結果,也使本屆金馬獎成為了近幾年爭議最少的一次,也難怪有人評價說本屆的金馬獎成了今年華語電影的最高標桿。
在當晚的頒獎禮上,臺灣本土電影《賽德克·巴萊》和香港電影《桃姐》成最大贏家。《桃姐》斬獲最佳導演、影帝、影后三項大獎,頒獎前被各方看好并入圍11項獎項的《賽德克·巴萊》則贏得最佳劇情片、最佳男配角、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等五項大獎,而內地口碑爆棚的文藝片《鋼的琴》在此卻似乎運氣不佳,僅僅收獲“費比西影評人獎”一個外圍獎項。
其他獎項上,今年的臺灣本土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翻滾吧!阿信》等片也各自摘奪最佳新演員、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的獎項。可以說,從2008年的《海角七號》開始,到去年的《艋舺》,再到今年這幾部影片,臺灣電影的票房不斷被刷新,已然開始復蘇。
賀歲檔:臺灣電影“翻滾”進內地
正值即將進入年末賀歲檔的黃金時期,各大影片都紛紛磨拳擦掌虎視眈眈,臺灣的本土電影也宣布此時全面向內地進軍:12月9日,《翻滾吧!阿信》在內地院線正式公映,有業內人士分析,該片將成為12月上半月中唯一值得關注的質感大片。《翻滾吧!阿信》8月在臺灣上映時,曾橫掃了6000萬票房,除了獲得金馬獎5項提名外,還被2011臺北電影節定為開幕影片,并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而在臺灣地區頗受好評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目前也在積極的洽談過程中,預計2012年1月上旬在內地上映。此次金馬獎的贏家《賽德克·巴萊》雖然還沒有動靜,但只怕也在籌備。
在《翻滾吧,阿信》之前,還有《雞排英雄》、《愛到底》、《五月天 追夢3DNA》和《戀愛恐慌癥》四部影片相繼在內地公映。撇去明年一月上映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不算,僅一年內就在內地上映五部臺片,也算是創下六年來的新高。
解讀近年來臺灣電影:熱血+本土+小清新
誠如前文提到的華語電影的三個分支:大陸電影、香港電影、臺灣電影,都各有特色。單拿臺灣電影來看,商業性遠不如其它兩種。在臺灣電影上,本土性、文藝性都顯現的更重一些。就拿今年最火的幾部影片具體來看它們的特點和看點:
《翻滾吧!阿信》:熱血、勵志
《翻滾吧!阿信》講述了一個先天不足、后天遭遇挫敗的體操運動員,為了夢想而勇敢堅持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根據該片導演林育賢的哥哥林育信真實的故事改編的,影片極具懷舊情結:戲中男主角彭于晏穿著牛仔衣、腰間別著BP機,背景放著王杰的歌曲,甚至連摩托車都是林育信本人那時候的東西。
因為制片都是李烈,難免有不少人拿《翻滾吧!阿信》和去年大熱的《艋舺》作對比,還形容這是“體操版的《艋舺》”——都是一群熱血的年輕人,都是普通的市井生活,都能喚來同樣血氣方剛的年輕受眾群。因為他們有過一樣穿著大褲衩閑逛、在街頭巷弄奔跑追逐、為了一個念頭執拗的經歷,所以即使是同樣“熱血風”的情節,票房也依然大賣。
熱血和勵志一直電影當中是吸引年輕人的重要元素,當然,它們一開始制定的受眾也正是這些年輕人。人活著需要一個方向來指引,人年輕力勝需要一個吶喊的發泄。《翻滾吧!阿信》就是鉆了這個空子,所以引來那么多年輕人的熱愛。
《翻滾吧!阿信》同時也帶來另一現象,就是最近臺灣地區的年輕人當中,把只看臺灣影片當成潮流。臺灣資深影評人麥若愚說:“臺灣電影的時代改變了。年輕人瘋狂地只追自己看了會high的東西,連好萊塢電影都不看了。年輕人只看臺灣片,潮流就是這樣了。”對比今年大陸院線市場上國外大片形勢走好,我們從這當中也應該多咂摸出點道道來:要抓住市場,年輕人很關鍵,什么能吸引住他們,這才是最重要的。
《賽德克·巴萊》:本土文化
“賽德克·巴萊”是賽德克語,意為真正的人,也是世代居于臺灣地區高山上原住民對勇者的稱謂。《賽德克·巴萊》改編自發生在一九三零年的“霧社事件”。講述以“莫那魯道”為首的族人發動抗日行動,令日本人死傷過百,也因此招致日本重軍還擊。
導演魏德圣把這一歷史原原本本的搬進銀幕,不一味的啟用著名演員,反而用了擁有原住民血統的演員,至于日本將領家眷,也全由日本演員來擔綱,所以全體演員演來沒有半點矯揉造作。看過電影后,很多人都覺得,賽德克·巴萊更是一種精神,象征著堅毅、勇猛、強悍、寧死不屈,也對臺灣本土的原著民文化更加欽佩。
在一些人眼里,本土就意味著“土”。其實不然,這種“土”才是扎根民族文化最深層的精華。《賽德克·巴萊》之所以成功,是它發掘了這種“土”,這種普遍存在在民眾之間的共性,并且沒有一味的迎合他人的口味而改變自己的特色。
大陸電影也寫實,但這種寫實不全等同于扎根生活發掘文化。大陸電影的寫實,通常寫的是現實社會存在的問題。而說到文化,說到歷史,是的,我們的古裝大片也不少,但中華幾千年文化,其實有很多值得我們挖掘的地方,我們的歷史也不止體現在刺秦王、不止體現在三國諸侯、不止體現在神話傳說,我們的歷史是一條流淌很悠久的大河,任取一瓢都是一洌甘泉。不是說現在大陸電影的題材不好,而是其實如果像《賽德克·巴萊》這樣,不矯揉造作的專注于文化,我們或許可以發掘的更多。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小清新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一經敲定將于明年1月在大陸公映,立刻引來一陣軒然大波。該片在臺灣上映時,因為其文藝清新的風格就大受好評,票房達到4.1億臺幣(約合人民幣8600萬),成為臺灣歷史上票房排名第三名的電影,僅次于《海角七號》和《賽德克·巴萊(上)》。而在內地的網絡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預告片點擊量更是火爆相當。這個由網絡作家九把刀親身經歷寫成的校園純愛故事,在劇本經歷了三年磨礪后,由他本人執導拍攝出來。
臺灣地區的文藝片本來就多,小清新作為最近文藝最為流行的一個元素,更是占據了一大票觀眾。大抵沉重的東西都不符合海島氣質,唯有連綿不斷的愛與緬懷,才是臺灣人心中的圣經。所以鄉氣十足的《海角七號》紅了,熱血青春正當年的《艋舺》紅了,現在純愛十足的《那些年》也紅了。這些與《初戀紅豆冰》、《九降風》之流一脈相承的小清新從來就是臺灣人的最愛。
即便內容就是懷舊青春、公主與小痞子這種說了上百遍的故事,依然不能阻擋觀眾對《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興致。這大抵就是人心底最柔軟的那個角落在作祟。不止臺灣地區,內地的青年人一樣對文藝、對小清新有著同樣的愛好。“文藝青年”這個詞兒在這兩年不再是怪異和個性的代名詞,因為他們已經扎根滲入群眾內部太廣了。
小清新也好,熱血也好,臺灣電影“翻滾”進入內地都是兩岸文化交流和發展更好地途徑。作為觀眾,我們當然渴求能看到更多層面的內容;對于電影人,我們也希望他們能夠繼續他們的特色,不一味地迎合,帶給我們更好看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