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于2004年的選秀大潮,隨著湖南衛視宣布明年不再舉辦選秀,終于偃旗息鼓,此時再回頭來看這場大潮由盛及衰的全過程,便會發現,選秀的盛與衰,皆在于,它打破了歌壇原本由職業歌手一統江山的局面,大大降低了歌壇的準入門檻,猶如洗牌一般,一下子,更多的非職業歌手以高舉平民草根身份和個性意識的姿態,涌入歌壇并成為被熱捧的主角,而原來的那些職業歌手的專業表演,便因為來自選秀評委席上的那些“沒有個性”“模式化”“油滑”而成了過時和守舊的東西被冷落,整個歌壇也一度陷入了“滿眼都是個性,唯獨不聞歌唱”的局面,學院派專業歌手的身份也因此變得更為尷尬。
被洗了牌的歌壇,所有進入的人都得挑選新的發展方式,適者方能生存,尤其對于那些曾經歷過多年系統音樂教育的專業歌手,如何在新的歌壇環境下找到更大的發揮空間,就成了一個新的課題。本期,我們就請來了一位既有專業科班出身、又有著選秀歌手身份的歌壇新秀,陳翔,讓他來與我們一起探討專業歌手在后選秀時代的生存發展問題。
陳翔
內地新生代超人氣唱作才子。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08級現代藝術系音樂表演(通俗班),2010年“快樂男聲”人氣王,全國總決賽第四名。現為天娛旗下藝人,2011年10月11日發行首張全個人創作EP《初告白》。
第一問:
專業院校學生為什么要參加選秀?
選秀辦了七年,幾乎讓大眾習慣性地形成了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但凡是選秀出來的,必然都是草根的、平民的、沒有經過專業打造的。但事實上,從第一屆選秀開始,專業院校的學生從來都是各種選秀比賽中的主力部隊。今年的快女海選中,就有一些專業的音樂院校,譬如北京現代音樂學院,集體組團參賽。
陳翔的參賽基本上也屬于這種情況。據陳翔介紹說,原來他并沒有打算參加快男比賽,“我們去上舞蹈課,全班的男生都不在了,就剩我們一個宿舍的了,老師說,他們都去比快男了,要不你們也去吧,給你們批20天的假。我們一個宿舍的這樣就去了。”
幾乎所有人都注意到,選秀這一兩年已經到了強弩之末,關注度和口碑越來越低,為什么這些專業的學生還要去參加呢?陳翔說:“現在確實關注度少一些,但是對我們來說,這也是一個舞臺,是一個能改變我們命運的舞臺,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唱歌的舞臺。”
第二問:
專業歌手眼里,特色和唱歌哪個重要?
選秀比賽中,最大的爭議就來自于,什么樣才叫唱得好?選秀從一開始就打出了“想唱就唱”這樣隨性自我的口號,從一開始就在對傳統的唱歌評審標準做顛覆。在選秀比賽中經常會看到,一些唱功扎實卓越的歌手被批判為沒有個性甚至油滑而被淘汰,而一些唱得沒有章法甚至跑調但造型或個性突出的選手備受歡迎,頻頻晉級。對于專業歌手來說,在選秀比賽中,唱歌到底還要不要方法?特色個性和唱功,到底哪個更重要?
陳翔說,唱歌的方法其實是一種習慣,“從小怎么唱,聽誰唱,以后慢慢地模仿,就慢慢形成了唱歌的習慣,可以通過后天去改變。”陳翔就是通過在學校專業的美聲訓練,讓自己的聲音變得更為厚重。陳翔說,對于學唱歌的人來講,這是一個基礎,“你只有打好這個基礎,才能唱好其他的歌。”
從專業歌手的角度來看,如何判斷一個人唱得好與不好?記者讓陳翔列出他所認為唱得很好的歌手,他說出了張杰、譚維維和王錚亮的名字(后兩位均為四川音樂學院專業出身),“我們不去判斷,只去聽,只要你聽著覺著好聽,不跑調,只要沒有太大的毛病,我們就覺得OK,或者大家一聽,就知道是你在唱歌,這也是一種特色。如果從專業的角度來聽,聽的就是音準節奏音域;但如果從特點上來講,你只要聽他唱的有什么特色,有什么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就行了。”
在特色與唱功面前,專業歌手又如何選擇?“當然是兩個方面能結合起來是最厲害的。相對而言,我比較喜歡有特色的人,因為唱功通過技術手段都可以去改變,但聲音的辨識度是誰也改變不了的。比如方大同,聲音的辨識度很高,一聽就知道;周杰倫也是,雖然唱功也不怎么好,但一聽就是有特色的。”
陳翔說,現在專業院校也都十分注重學生個人特色的培養,“大學里有很多專業老師,老師可以挑選自己的學生。每個學生剛進來的時候都會被要求先唱一首歌,然后老師聽了之后才決定挑選誰做自己的學生,其實在那個時候,每個人的方向都已經被分出來了,唱將級的,有特色的,各人有各人的方向,老師也會不同。”
第三問:
會創作對專業歌手一定有幫助嗎?
內地歌壇從90年代初開始興起了原創運動,目的是鼓勵內地歌手更多演唱內地音樂人創作的作品。“原創”這個概念到了現在,音樂行業也特別強調或推崇歌手在創作方面的參與,一旦自己寫個詞寫個曲,不僅宣傳上有了更多可渲染的點,演唱的作品也會被冠以“原創作品中”而理應被高看一眼,而歌手也會以戴上一頂“創作才子”的帽子而自覺高了身價。
陳翔的首張個人EP《初告白》也打出了“個人創作”的標簽,EP中收錄的5首作品,由陳翔自己完成了全部作曲和兩首作詞的工作,這就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為在2010的快男比賽中,陳翔留給大眾的主要印象是“偶像”,而不是“創作”。陳翔說,那是因為,“在比賽中,12強里面有一半的人都在唱原創歌曲,我覺得我就沒必要再摻合這個事情了,創作是他們的特色,那我就唱我自己喜歡的歌曲好了。”
但實際上在參加成都海選時,陳翔就已經唱過自己的原創作品。陳翔在學校的專業雖然是聲樂并非創作,在課程上對創作沒有要求,但“我們的創作都是隨性的,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所以一直以來,他也保持了創作的習慣,每次創作出一首歌都會交給公司。這次在準備EP時,公司原本也想過找外人約歌,但從陳翔陸續交來的作品中,就已經挑出了五首,這五首有他在飛機上寫的(《回應》),有他為自己主演的電視劇寫的(《承諾》),也有他為自己的粉絲寫的(《真心話》)。陳翔說,第一張EP就全是自己的創作,是一種幸運。
但創作對于職業歌手來講,真的是一種上位的“必須”嗎?會創作對于一個職業歌手的發展究竟能有多大的幫助?“因人而異,如果這個點可以給你加分的話,可以用;如果不能,就不要用。曾軼可也是創作歌手,如果讓她唱別人寫的歌,她肯定唱不好,會給她減分,她唱自己寫的歌就可以唱得很好。各人和各人的強項,總不能拿自己的弱項來跟人比吧?”
第四問:
專業歌手也不能只唱歌嗎?
天娛通過7年的選秀比賽,旗下匯聚了大批選秀歌手,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出唱片的機會,于是其中一部分就轉向了影視、主持等其他演藝領域發展,包括陳翔這樣有著專業出身的歌手,亦是如此。
“現在對歌手的要求不一定重點就在唱歌上面了,而有更多其他要求,比如廣告,拍戲什么的。”陳翔覺得這對于一直專業學音樂的他們來講,其實很好接受:“不可能一個人每天就唱歌給大家聽。現在唱歌的人太多了,一年出來四五十個,你要做一個只會唱歌的人,這個市場是不會接納你的,所以你要演而優則唱,唱而優則演,你懂得東西越多,就越站得住腳。”
從事的職業過多,會不會對自己本來的專業造成干擾?“有個重點啊,比如我唱歌占60%,跳舞占20%,這段時間我想創作,就專心創作,那段時間想學跳舞,就專心學跳舞,一段時間專心做一件事情就好。”比賽之后,在出首張EP之前,陳翔就先后參加了一個電視劇和一部微電影的拍攝,而眼下的重點則就在這張EP的宣傳上。
第五問:
沒了選秀,專業歌手的出路會更好嗎?
因為廣電總局的政策,明年全國的選秀活動都將受到限制,而湖南衛視也已宣布明年將停辦選秀活動。沒有選秀,對這些已經通過選秀出來的歌手來講,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有好也有不好。好的是,以后新人的競爭小了;不好就是關注度也少了,其實壓力更大,因為藝人都在往上沖。”
很多已在行內的歌手往往會因為選秀的背景,而習慣被人看作是專業不過硬,但陳翔并不忌諱別人說自己的選秀出身,也不覺得這個身份是個負擔,對他來說,“現在要做的,就是拿音樂說話,拿作品說話。我們這屆關注度少更好,大家不知道你是選秀的,如果你有好的音樂作品,就會記住你。所以這也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沒有了選秀,是否意味著專業歌手是不是就可以有更多優勢?陳翔覺得未必:“專業院校學生的優勢在于他們是學專業的,理論知識多,但劣勢同樣明顯,就是全國的音樂學院太多了,競爭壓力也大,沒有好的平臺是很難出來的,所以當時家里人反對我上音樂學院,就是覺得將來沒什么好的出路。”
于是,出路仍然是擺在專業音樂學生面前的一個大問題。陳翔說,他的同學中,目前還在從事這個職業的,其實只占20%,很多人都改行了,“好多學唱歌的出來當主持人,學主持的出來拍戲,學演戲的出來唱歌了,這個都要看機會,天時地利人和都要結合在一起,我算是運氣比較好的了。”而在他看來,學音樂的學生,最好的出路不是當歌手,而是當老師:“首先是自己有保障,然后也能教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