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海邊,風和日麗。一個漁夫在一艘小漁船邊曬太陽。
一個度假的富翁問他:“這么好的天氣你怎么不出海打魚呢?”
漁夫說:“前兩天我已經出海了,打的魚已經夠吃了。”
富翁說:“你可以多打些魚掙錢啊。”
漁夫說:“掙錢做什么?”
富翁看了看漁夫身邊的小船說:“掙錢后你就可以換一條大船了。”
漁夫說:“換一條大船做什么?”
富翁說:“大船好打更多的魚啊。”
漁夫說:“打更多的魚做什么?”
富翁說:“那樣就可以掙很多的錢,就可以買大房子,就可以度假,可以到海邊曬太陽。”
漁夫笑了:“那我現在在做什么呢?”
這是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原創者不知道要告訴大家什么。一般的理解就是,人對物質追求要知足常樂。但是,很多人不敢茍同漁夫的觀點,他們說,漁夫的曬太陽與富翁海邊度假曬太陽畢竟不在一個檔次上。單從占有的物質來看,漁夫與富翁確實難得一比。但是,從精神的層面來考慮呢?那就不好說誰的檔次更高一籌了。富翁度假還操心別人為什么不去打更多的魚、買更大的船,難說他能拋開家中的所有事務,全心全意享受沙灘陽光。
最近,又看了一個笑話,比這個故事更有些登峰造極的意味。
寒冬的夜晚,一個乞丐在大街上游蕩,突然下起了大雪,乞丐無處遮身,看見一堆冒著熱氣的牛糞,于是高興地奔過去,坐在牛糞旁邊,然后把討飯的瓢扣在頭上,悠然地吟出一首詩:“數九寒冬大雪飄,背靠牛糞頭頂瓢。我今倒有安身處,天下窮人怎開交?”
這個乞丐不是一般的知足了,是太滿足,滿足得都有些自責了,開始憂慮“天下窮人怎開交”了。
物質的貧富與精神的貧富看來完全是兩碼事。
人對物質的企求是沒有止境的,有一想二,得二想三。
這里也有一個笑話:
有個男人拾了一個雞蛋,拿回家給老婆,興奮地說,蛋可以孵雞,雞可以生蛋,蛋又可以孵雞,雞生蛋、蛋孵雞,我就要發達了。老婆高興地問:有錢了你做什么?男人答:買地。老婆問:買過地呢?男人答:蓋樓房。老婆又問:蓋了樓房呢?男人非常向往地回答:娶個小老婆。老婆手一松,雞蛋墜地,蛋打雞飛。老婆恨恨地說:摔死你的小老婆!
這是一個笑話,但是,把人們得寸進尺的貪欲刻畫得淋漓盡致。
人是物質的,衣食住行,必要的物質還是要追求的,畢竟不能真的背靠牛糞頭頂瓢地唱打油詩。
人也是精神的,沉迷于物質,就淪入了打魚買船再打魚再買大船、蛋孵雞雞生蛋蛋再孵雞雞再生蛋的循環之中,精神就太疲憊了。
在物質的追求過程中,要保留一點漁夫面對千船競捕我獨逍遙的定力,保留一點乞丐“我今倒有安身處”的知足。放慢腳步,找張椅子坐下來歇息歇息。
最好的境界是讓物質的自己、精神的自己都有棲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