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蔓菁,是在唐代詩人元稹的《村花晚》里:“三春已暮桃李傷,棠梨花白蔓菁黃。村中女兒爭摘將,插刺頭鬢相夸張。”起初不知蔓菁為何物,也不知村婦采摘它用來干什么,后來上網查詢,才恍然大悟。原來,蔓菁就是我們經常吃到的大頭菜,又稱九英菘、合掌菜、結頭菜、芣藍、芥藍、擘藍、茄連、撤藍、玉蔓青、諸葛菜等。不禁啞然失笑,沒想到大頭菜竟有這么多文雅的名字。
蔓菁是一種比較古老的蔬菜,早在商周之前就已經有了,那時人們稱作葑、薞蕪和大芥等。《尚書·禹貢》中載:“包匭菁茅。”其注曰:“菁,蔓菁也。”北魏《齊民要術》中亦有記載:“蒸干蕪青根法,作湯凈洗蕪青根,融著一解甕子中,以葦獲塞甕里以蔽口,合著釜上,系都帶,以干牛糞燃火,竟夜蒸之,粗細均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蔓菁根長而白,其味立苦而短,莖粗,葉大而厚廣闊。”
由于蔓菁模樣可人,根細無筋,肉質脆嫩,入口無渣,鮮香濃郁,古時人們也常常把它當做一種主食來吃。《后漢書·桓帝紀》載:“永興二年六月,蝗災為害,詔令所傷郡國種蕪菁以助人食。”《廣群芳譜·蔬譜》云:“人久食蔬,無谷氣即有菜色,食蔓菁者獨否。四時皆有,四時可食。春食苗;初夏食心,亦謂之臺;秋食莖;秋冬食根。”可見,從古到今,蔓菁都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歡的食物。不僅可以做蔬菜,也可以做充饑的糧食;不僅苗和果實可以吃,莖和根也同樣可食。
宋朝美食家蘇東坡更是對蔓菁情有獨鐘。他在《東坡羹頌》中寫道:“東坡羹,蓋東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蘆菔、若薺,皆揉洗數過,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許涂釜緣及瓷碗,下菜湯中,入生米為糝,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隨后,他又在《春菜》中盛贊:“蔓菁宿根已生葉,韭芽戴土拳如蕨,爛蒸香薺白魚肥,碎點青蒿涼餅滑。”蔓菁雖為普通家常菜,但它那種清香,那種樸實,那種來自泥土的本真,給人以寧靜、舒適、恬淡之美,吸引著古往今來的眾多食客和無數的文人雅士。
在南方,蔓菁可以做出許多美味可口的菜肴,如:蔓菁菜粥、涼拌蔓菁、腌蔓菁、辣醬鹵蔓菁、蔓菁燉排骨、火爆蔓菁、蔓菁蒸鯇魚腩等。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川菜的做法,尤其是做成五香麻辣榨菜。每逢秋冬,蔓菁成熟后,人們將青嫩的蔓菁采摘回家,去掉莖葉和根須,用清水洗凈,晾干后切成絲,腌上鹽,然后儲存到壇子里,密封好,等一兩個月后再取出食用。根據各人的喜好,可以佐以辣椒面、花椒粉等調料拌著吃,也可以與蒜苗、五花肉等炒著吃,還可以用來燉排骨湯。不管采取哪種吃法,蔓菁皆香脆嫩滑,味美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