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從小就極具豐富的想象力。記得她4歲那年,我問她:“天空是什么顏色的呀?”她眨眨眼睛想了想,說:“天空是黑色的。”我立即糾正她:“寶貝,抬頭看看,天空是藍色的,下次可要記住啦!”可女兒抬頭看了看天空,說:“天空跟寶寶一樣,也要睡覺的呀,天空把眼睛閉起來的時候,它就變成黑色的啦!”
女兒特別愛涂鴉。于是,女兒5歲時,我為她報了一個繪畫興趣班。一次,她興致勃勃地把她畫好的一幅畫拿給我看,我看了忍俊不禁:一個綠色的太陽旁邊,飄浮著幾朵粉紅色的云彩,云彩下面是黃色的草地,草地上有幾只灰色的小鳥在飛翔。我笑出了聲,抬起頭,發現女兒用期待的目光一直看著我。我知道,她需要我的肯定和鼓勵。于是,我趕緊把剛要出口的“色彩用錯了,畫得不像”這句話咽了回去,改口夸贊道:“寶貝畫得真好!”女兒聽我這么一說,快樂地拍起了小手,又開心地拿出畫筆迫不及待地去畫畫了。但她并不知道,媽媽的贊美只是為了鼓勵她,而且我內心還有種隱隱的擔憂。
果不其然,下課了,當女兒走出教室時,完全沒有了往日的神氣,臉上還掛著淚珠。我快速迎了上去,問女兒怎么了。女兒“哇”地哭開了:“媽媽你騙人,你說我畫得好,可老師說我畫得不好,畫得一點都不像。”
我的心像被什么東西撞了一下。我知道老師所說的“不像”是指用錯了顏色。我忽然意識到:孩子畫畫就是簡單的藝術創作和靈感迸發,他們的思維模式并不會受某個具體物件的形、色所羈絆,因此,創作出來的作品總是充滿著無比的想象力和童趣。而我們大人,則用成人的眼光及固執的思維模式告誡孩子“那樣是錯誤的,這樣才對”,逼迫孩子在大人構筑好的框架下,努力成為一個“像模像樣”的人。可是,不知不覺中,孩子也慢慢喪失了應有的主見和熱情。糟糕的是,從沒有人好好地反思一下這種條條框框的教育模式對孩子是否是一個誤導?反思一下這樣做是否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潛力?多年循環往復的教育理念是否需要改革和創新?
沒有誰規定太陽一定要是紅色的,就像女兒曾說過的 “天空跟寶寶一樣,也要睡覺,天空把眼睛閉起來的時候,它就變成黑色”一樣,太陽也可以有很多種顏色。太陽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東西,就要用不同的色彩來表達,就像人需要穿不同顏色的衣服,有多種不同的表情。
我輕輕地做了個深呼吸,真誠地對女兒說:“媽媽沒騙你,你確實畫得很好,真的!老師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錯了。明天你一定會得到一朵大紅花的。”女兒破涕為笑,傻傻地問我:“真的嗎?”我肯定地點了點頭。回去后,我跟老師談了自己的想法,老師很贊成,并打算將這種教育方法試用到以后的教學中。
第二天,女兒果真得了一朵大紅花,開心得不得了,畫畫的熱情也更高了。我一直小心呵護著女兒的想象力,總是對女兒說:“盡情發揮、盡情想象吧,太陽可以是綠色的,也可以是藍色的。只要你喜歡,世界上的任何東西,都可以是多種顏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