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八卦,很多人都會想起中國古代的《周易》,卻很少有人知道我國乃至世界上唯一一座建筑正規、卦爻完整、規模最大的特克斯八卦城。其獨特的八卦布局,呈現出了八卦的玄機理律,民間又稱其為“八卦城”。
特克斯地處新疆天山北麓西隅的特(克斯)昭(蘇)盆地,坐落在中國古絲綢之路最西端的伊犁河谷烏孫高原上。東接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府伊寧市,南扼南疆拜城縣,北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西鄰中國與哈薩克斯坦交界的昭蘇縣。“特克斯”的準噶爾語意為“野山羊多”,蒙古語音譯為“原野水源縱橫”。“八卦城”被特克斯大阪、喀拉峻大草原、烏孫山所襟抱,向西開闊處有發源于昭蘇縣境內號稱“天山之父”汗騰格里峰的特克斯河繞城而過,給這座城市增添了山秀、草豐、隘峻、水氳的神秘之美。
走進特克斯縣城,最吸引人們視線的是代表“八卦城” 的城標:在巨大犁鏵形狀的黑白雕塑上,鑲嵌著兩個象征陰陽魚眼睛的黑白圓球,其四周用花崗巖建成,上面刻有“天、地、雷、電、水、火、山、澤”與“乾、坤、震、坎、艮、巽、離、兌”八個不同的三畫卦。城標外圍由64根鐵柱組成,象征《易經》的64卦。城標下方的花崗巖石上刻著城標記:八卦城標興建于公元一九九四年夏,是年十月二十二日竣工,由主體、基座和欄桿三部分組成。主體犁鏵兩片,犁出街道雛形;勤勞前進開拓,寓意蒸蒸日上;犁片上小下大,八字代表城名。基座三級四臺,城區格局縮影;地產花崗砌筑,基礎穩固堅硬;黑白兩球相對,陰陽協調居中。欄桿鋼鐵澆鑄,卦爻標示柱頂;圍以鏈條環扣,各族團結象征;兆示事業興旺,祈祝萬民康寧。城標深寓建城歷史,蘊含周易文化內容。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希千載自強不息,冀萬世元亨利貞,是以為記。
現在的“八卦城”建成于1939年,根據《周易》八卦“后天圖”設計。縣城呈放射狀圓形,面積8平方公里,以占地26畝的八卦公園為軸心,向外輻射乾、坤、震、坎、艮、巽、離、兌8條大街,并以4條環路相連。縣城以中心八卦文化廣場為太極“陰陽”兩儀,按八卦方位以相等距離、相同角度如射線般由里向外延伸出8條主街,每條主街長1200米,每隔360米設一條連接8條主街的環路,由中心向外依次共設4條環路。一環路環繞中心八卦文化廣場,路的外側是商鋪和公共服務設施建筑群,樓宇呈均勻的梯形首尾相接;二環路兩側主要分布的是行政企事業單位,建筑密度較低,樓房被綠蔭遮掩;三環路與四環路之間,則是城鎮居民小區。其中,一環8條街,二環16條街,三環32條街,四環64條街。這些街道按八卦方位形成了64卦,充分地折射了64卦、386爻的易經數理。為不使人迷路,各街均放置有方位說明牌。縱觀整個縣城呈放射狀圓形,街道布局宛若神奇迷宮,路路瞿通、街街環連。
據《特克斯縣志》載,“八卦城”最早出現在南宋時期,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龍門派教主“長春真人”丘處機應成吉思汗之邀,前往西域向大汗指教治國扶民方略和長生不老之道。丘處機歷時3年游天山,被途中的集山之剛氣、川之柔順、水之盛脈為一體的特克斯河谷所動,便以此作為“八卦城”的風水核心,確定了坎北、離南、震東、兌西四個方位,便形成了特克斯八卦城最原始的雛形。
在700余年后的1936年冬,精通易理的盛世才岳父邱宗浚調任伊犁屯墾使兼警備司令,親臨特克斯查勘時發現了這一雛形,親自設計了八卦城圖,并召集4個千戶長及著名阿訇商議選遷城址大事。1937年春,在克孜勒庫熱擇定新城城址,丈量地基,繪制城圖,遂令迅速建設。1938年,各類公私用房開始在縣城動工興建。此值伊犁惠遠人班吉春(錫伯族)任特克斯縣長,他請來俄羅斯水利技術員按圖紙設計測量,打樁放線。由于沒有線繩,班吉春指派專人從商鋪中購來成捆的布匹,撕成布條,連接成長長的布條繩線,然后再用20頭牛拉犁犁出了八卦城街道的雛形。時至今日,“八卦城”已經歷了70多年的風風雨雨。
感受厚重的文化底蘊,觀賞旎旖的西陲風光,體會濃郁的民族風情,使人仿佛追尋到世界有形又無形的奧妙玄機,感受天人一理,通起萬物合一。特克斯八卦城無愧于世界上最神奇、最古老的易經文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