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熱鎮痛類藥物種類甚多,如阿斯匹林、氨基比林、保泰松、布洛芬、撲熱息痛及復合制劑解熱止痛片、散痛片等。這類藥物有退熱、止痛、消炎、抗風濕的作用,是臨床上廣泛應用的一類藥物。但如用之不當,不但影響治療效果,還可能產生一些毒副作用。
并非有熱必用
發熱本身并非一種疾病,而是諸多疾病都可出現的一個癥狀,因而治療上主要針對引起發熱的疾病。如果疾病未愈,即使用退熱藥把體溫降下來,藥效過后還會再度發熱。有些疾病發熱有一定規律,觀察其規律,對疾病的診斷有幫助。如在這個過程中用藥物把熱退下,干擾了疾病自身的發熱規律,反而不利于診斷。發熱是身體抵抗疾病的一種生理性防御反應。發熱時,人體內的“保安部隊”——白細胞增加,肝臟解毒能力加強,新陳代謝加快,其結果是加強了對致病因子的消滅,促進身體康復。當然,如果體溫過高,病人自覺癥狀過重,機體一些組織、器官也會受到一定的損害,這時適當把體溫降下是必要的。因此,發熱時是否需要給予退熱處理,要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對待。一般來說,如果體溫不超過38℃,既往無高熱抽搐史,可暫時不用退熱藥;超過38℃時,如果病人情況良好,可繼續觀察,也可給予物理降溫(溫水擦浴、酒精擦浴等)或小量應用解熱止痛藥;如果體溫超過40℃,尤其在41℃以上時,則宜積極退熱,盡量把體溫降至39℃以下。
注意補充水分
退熱藥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發汗,汗液蒸發時帶走身體熱量,使體溫下降。因此,高熱病人服退熱藥后,往往先出汗,體溫隨之下降。出汗越多,體溫下降越明顯。而且發熱病人呼吸加快,從呼吸中失去的水分也會增多。有些高熱病人還伴有嘔吐或腹瀉,故體內水分常不足。失水嚴重可引起血壓下降、虛脫甚至休克。所以,發熱病人在服用退熱藥后,應及時補充水分,最好喝一些淡鹽水或糖開水,必要時可通過靜脈輸液補水。
注意藥物選用
雖然解熱鎮痛類藥物都具有一定的解熱、鎮痛、消炎、抗風濕作用,但藥物作用也有區別。如保泰松,其退熱作用相對較弱,而抗風濕作用較強,因而高熱病人退熱時,一般不先用此藥。但在治療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時,應用保泰松可獲得較好效果。
謹防藥物過敏
服用解熱鎮痛類藥物引起過敏反應者比較多見,特別是安乃近、氨基比林、撲熱息痛、保泰松等。過敏反應可表現為皮膚瘙癢、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哮喘等,少數可表現為過敏性休克。因此,屬于過敏體質的人,要慎用這一類藥物。已知對某一種藥物過敏時,不可再用這種藥。值得注意的是,解熱止痛藥物中的復方制劑常由多種藥物組成,如對其中某一種成分過敏,服后也會引起過敏反應。因此應用復方制劑時,要先了解其藥物成分,在確認其不含導致過敏的成分后,才可服用。
胃病患者應慎用
不少解熱止痛藥如阿斯匹林、布洛芬等,對胃有較大的刺激性,可損傷胃黏膜。因此,患有慢性胃炎、胃潰瘍的病人,服后將加重病情,甚至誘發胃出血、穿孔等嚴重并發癥。故這類病人在發熱時,應慎重使用此類藥物。必須服用時,應盡量選用對胃刺激性較小的藥物,并加強對胃病的治療,密切注意胃病病情。
胃腸疼痛不適用
解熱鎮痛類藥物僅能止頭痛、關節痛、神經痛、牙痛等,而對于胃炎、胃潰瘍、急慢性腸炎、胃腸痙攣等所引起的疼痛,并沒有治療作用。相反,應用這些藥后反有可能加重病情。
此外,解熱止痛類藥還有其他一些毒副作用,如有些藥可引起白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肝腎功能損害等,特別是應用時間較長者,需更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