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那是一個春天……”《春天的故事》作為改革開放的經典歌曲,響徹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它的詞作者就是廣西的蔣開儒,我國著名的詞作家。
20世紀30年代,蔣開儒出生在地主家庭,16歲時考入軍政干校,開始了他坎坷的軍旅生涯。23歲時,正值風華正茂,因為他的家庭背景和海外關系,望眼欲穿的他沒有等來軍部的調令,卻接到了被流放到北大荒的通知。于是,他一路坐著悶罐車,從湛江來到黑龍江。半年后,他轉業到了地方,從宣傳隊到文化館,再到縣政協,一過就是34年。新中國成立后的歷次“運動”,他都是被批斗的對象,然而他沒有抱怨,他感謝北大荒給予他的一切。他記得,在北大荒,白天貼他大字報的同事,到了晚上會偷偷請他喝酒;在宣傳隊,有女孩子會攢下糧票悄悄送給他。
對此,蔣開儒是這樣說的:“我臉上沒有傷疤,心里沒有傷痕,我傷不起來,北大荒給我的全部是恩情。心靈的空間不大,應該留著裝愛,不能裝太多的怨。我這個人就是不會記仇,誰欺負了我,誰整過我,我都忘了,可是,幫我的人,我怎么也忘不了,哪怕給過我半斤糧票。”他寫的歌曲《喊一聲北大荒》,也許最能表達他的心情:盡管你不再荒涼/盡管你不再迷茫/我還是親親地喊你北大荒/喊一聲北大荒/能喊出純真/能喊出坦蕩/能喊出熱淚兩行。
“四人幫”倒臺后的1979年的春天,蔣開儒來到香港和姐姐、姐夫以及美國的姑媽見面,至此也迎來了他人生的春天。1992年5月,57歲的他不顧家人阻攔,湊了2000元錢,買了硬座票,從哈爾濱坐火車到深圳。他不會干別的,只會寫歌,就在一家企業文工團找了份工作。
初來乍到,為了省錢,他硬是吃了3個月的盒飯,舍不得花錢坐公交,一個月磨破了一雙鞋,但他的心不斷地被“殺出條血路來”這句話猛烈地撞擊著。第一個月發工資,會計給了他一沓錢,讓他激動了好久:原來在單位月工資只有200元,現在一下子拿到了3000元。為此,他寫下第一首詩叫做《闖世界宣言》:既要往前走/就別為丟失腳印心碎/既要奔明天/就別為告別昨天流淚/這世界不問你當年勇/只問今天你是誰。
很快,蔣開儒便適應了深圳的生活,親眼目睹了特區的飛速發展。在深圳,他在鄧小平同志走過的大街上追蹤著偉人的腳步,真切地感受著春天的氣息,腦海里總是浮現出一個畫面:小平同志站在中國的地圖前指點江山,尋找著中國經濟騰飛的突破點,他在中國的南海邊找到了深圳,就在這個地方畫了一個圈。這個感覺一出來,喚醒了心靈的共鳴,《春天的故事》誕生了。
蔣開儒從來沒想過“成功”二字,只想不斷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一點。后來的事情他完全沒有料想到,《春天的故事》像插上了翅膀一樣奇跡般地唱紅了中國。接下來,他陸續創作了《走進新時代》、《金光一縷》、《中國夢》等經典歌曲,成為共和國的“紅色經典”。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國慶大閱兵時,用4首歌表現共和國一個甲子的歷程,其中的兩首歌《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的歌詞就是他創作的。如今,74歲高齡的蔣開儒仍舊豪情滿懷,筆耕不輟,文思泉涌,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熱情,《客家娘酒》、《中國好運》等作品不斷從筆下流出。
有人問起他成功的原因,他深情地說:“我覺得是逆商,就是直面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多培養自己的逆商,將逆境當成順境來過,每個人都能變成鐵打金剛。晴天雨天都是好天氣,順境逆境都是好經歷,花季花甲都是好季節,月圓月缺都美麗。別人常說我一路坎坷,我說是一生陽光。” 正是他這種平凡而偉大的心態,讓他的心中總是充滿了陽光,并用陽光譜寫了一曲曲華美的生命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