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話題中,愛情是個讓人永恒談論的話題。人們都以為對此具有發言權,都以為自己的感受是對愛情“正確的定義”。
在心理學意義上講,愛情是基于自身的需要。
如果你自小缺乏安全感,你可能會愛上一個厚道可靠的人;如果你生活內容貧乏,那么你可能會迷戀一個異常活潑的女孩。你的情結越多,你對他人的依戀和需要就越多。你受到“愛情”控制的可能性越大,你就越是在愛情中感到不自由,容易產生傷害、失望和痛苦的情緒。
我們何以愛上這個人而不是其他人呢?我們應該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愛上一個特別理性的人,是否為了投射自身理性化的一面給對方,然后讓自己安心做個任性的小孩呢?
愛上一個特別感性的人,是否為了投射自身感性化的一面給對方,從而避免自身被感性淹沒呢?
愛上一個特別優秀的人,是否為了把無法達到的完美愿望投射給對方,從而讓自己輕松一點呢?
愛上一個崇拜自己的人,是否我們需要依賴這種崇拜來加強自己不堅實的強大感呢?
如果一個人解決了自己的大部分情結,他還需要愛情嗎?
我認為,仍然是需要的。靈魂需要交流,需要彼此愛撫。如果這種交流和愛撫超出了一般性的意義,我們會認為滋養對方的需要和滿足自身需要一樣重要。我們更多地懷著探索和好奇的心問:他(她)何以如此?而不是去問:他(她)怎么這么做呢!
我們在愛情中,整合自己感到缺乏的、需要認同的那部分。我們在愛情中,通過與對方感情的交流融合,整合著自己靈魂的面貌。我們在探索對方的過程中同時探索我們自身——包括身體的和心靈的。我們慢慢懂得,愛情的意義并不是占有對方。一個人怎么可能占有另一個人呢?即使奴隸制社會,奴隸主也無法占有奴隸的靈魂啊!愛情的唯一終極目的,是探索一條道路。我們通過這條道路,尋找自己。
在一次次的愛情的情感整合過程中,我們逐漸意識到自己以為缺失的那部分情感,實際自己一直擁有。仿佛騎驢找驢,低頭一看,原來不在別處,在自己這里。
愛,變得不再與依賴、強求、占有有關。愛,只與彼此靈魂的探索有關。
我們在此探索中,彼此依戀;在依戀中,彼此保持著獨立和自足。
暫離對方,不會產生焦慮;失去對方,不會失落自己。
我們在交融的那一刻,完美合一;我們在分開的時光里,圓滿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