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食用油是老百姓廚房內不可缺少的東西。在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中,油是烹飪的必備品,它能為飲食帶來更好的口感。老話常說“油多不壞菜”,所以,人們炒菜時常以為油放得越多越好。近年來,很多人開始意識到,油脂攝入過多會帶來“肥胖”、“三高”等一系列健康問題。于是人們又開始節制吃油,相信少油、無油飲食才健康。其實,據營養專家介紹:不吃油、錯吃油、多吃油都不對。
不吃油:攝取不足,精神不振
如今,減肥成了流行趨勢,有的愛美女性干脆選擇不吃油。其實,一個人的體重取決于能量攝入和能量消耗之間的平衡。研究發現,維持體重更關鍵的因素是活動量,在有較多體力活動時,即使攝入較多的脂肪也不一定會長胖。另外,由于脂肪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素,很多生理活動都需要油脂,如果攝取不足,會讓人精神不振、情緒不佳。長期下去,還會出現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失調等問題。更糟糕的是,當攝入脂肪嚴重不足時,人體就會自動合成脂肪,讓人 “喝白開水都長肉”。
食用油從來源上分為兩大類:動物油和植物油。動物食用油中飽和脂肪酸含量極高,可有效促進膽固醇合成。植物食用油能為人體提供能量、必要的脂肪酸和脂溶性維生素(主要是維生素E),其中脂肪酸是人體健康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質,但機體自身不能合成,必須依賴食物供應。因此,食用油是人體獲得這些脂肪酸的一個重要來源。
不同的食用油由不同的脂肪酸構成,因此,專家提出“吃油不超量,品種勤更換”的原則,建議不同種類的油換著吃。
錯吃油:傷害很大
有資料表明:目前人們吃油的習慣存在三大問題:第一,ω-3脂肪酸(α-亞麻酸)嚴重缺失(該物質多存在于紫蘇籽、亞麻籽、沙棘和深海魚類中);第二,ω-6脂肪酸嚴重超標(該物質常見于谷類種子油、堅果油和動物脂肪中);第三,因大量食用加工食品導致的反式脂肪酸攝入過量。由于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是人體不能合成的,因此這兩類脂肪酸的有與無、多與少、平衡與否,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
針對這種情況,有關專家提出了正確食用油的建議。第一,額外補充ω-3脂肪酸(α-亞麻酸),因為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油,如花生油、豆油、玉米油、葵花子油,很少或不含ω-3脂肪酸;第二,食用ω-3與ω-6脂肪酸比例為1∶4的油,如:壓榨橄欖油、菜子油;第三,食用壓榨工藝為主的油。
多吃油:各種疾病找上門
據中國營養協會的資料顯示:中國人日均攝入油脂量超過推薦標準的120%,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每天人均攝入油脂近80克,超過健康標準25克的3倍還多。因攝入油脂過量而導致的肥胖病、心腦血管疾病和人們攝入的油脂量成正比增長。吃油太多還會誘發膽囊炎、胰腺炎等疾患,有近90%的缺血性心臟病和食用油攝入不當有關。吃進胃里的油脂過多,膽汁也會相應增加分泌量。當高脂肪、低纖維的食物進入結腸后,結腸中的一些有害菌可將其中的膽汁分解轉化為某種致癌物,從而增加患結腸癌的概率。另外,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高,罹患乳腺癌的幾率就高。
想要做到少吃油,大家不妨試試以下幾點:
1.改善烹飪工具,盡量使用不粘鍋、微波爐,這樣可少用一些潤鍋油,從而減少用油量。
2.改變烹飪方法,少油炸、油爆、油炒、油煎,多清蒸、涼拌、水煮、入涮
3.學會計量油量:1茶匙油大約為15克,每人每天用油不要超過2茶匙。
4.在月食用油總量上加以控制,三口之家,5升量的桶油至少食用兩個月。
另外,很多人都認為油冒煙了再炒菜會比較好,其實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高溫油不但會破壞食物的營養成分,還會產生一些過氧化物和致癌物質。烹飪不得當,再好的油也會變“壞”,建議先把鍋燒熱,再倒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