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春天,王進喜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艱苦的鉆井生產實踐,鍛煉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
一次,在北京街頭,王進喜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車的車頂上有一個大包,便好奇地問那包里裝的是什么。身邊的人告訴他:“那是煤氣包,因為沒有汽油,汽車燒的是煤氣?!蓖踹M喜感到一種莫大的恥辱。原來,祖國石油的缺乏竟然如此嚴重。“煤氣包事件”驚醒了王進喜。他多次對工友說:“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癱瘓。沒有石油,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替國家承擔這個壓力,這是我們石油工人的責任?。 ?/p>
1960年,我國石油戰線集中優勢兵力,在大慶展開一場規模空前的石油大會戰。王進喜率領1205鉆井隊,從玉門千里迢迢趕到大慶。
當時,大慶狂風呼號,滴水成冰。幾萬人匯集到大荒原上,面臨著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王進喜帶領工人,用滾杠加撬杠,靠雙手和肩膀,奮戰3天3夜后,38米高的井架迎著寒風矗立在荒原上。要開鉆了,可水管還沒有接通。王進喜果斷地決定人工取水。有人質疑:“真是瘋了,有哪個國家端水打井?”“有,中國!”王進喜堅定地說。就這樣,他和工友們到老遠的地方破冰取水,硬是用臉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場運了50噸水。
經過5天沒日沒夜的奮戰,大慶會戰的第一口井終于噴出了烏黑發亮的原油。隨后的10個月里,王進喜率領鉆井隊,克服重重困難,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奇跡。
一次,王進喜被鉆桿砸傷了腿。他休息片刻后,拄著拐杖出現在工地上。這天,突然出現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粉,王進喜當即決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漿池卻攪拌不開,王進喜甩掉拐杖,奮不顧身地跳進齊腰深的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水泥。井噴終于被制伏了,可是王進喜累得站不起來了。
王進喜的“鐵人事跡”迅速傳開。王進喜為祖國的石油事業奮戰了一生,他身上的鐵人精神,激勵了一代代石油工人,也成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他是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也是一位為國家分憂解難、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