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張海迪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5歲之前,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跑來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有一天早晨,她和小伙伴們嬉笑著朝門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從此,雙腿喪失了知覺。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張海迪,只能整天躺在床上。看著伙伴們高高興興地背著書包上學校,終于有一天張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可是因為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學校都不接收。
對張海迪來說,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特殊的學校里,聰明、好學的張海迪學拼音,學查字典,學會了一個又一個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撐著身體抄書。沒有人催問,沒有人檢查督促,沒有考試和考試中的競爭,全靠著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學課本學完了。她的學習自覺性、學習樂趣與生活的意志,還有思維能力,便隨著知識一起增長起來了。
張海迪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跡中受到鼓舞,決定走文學創作之路,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背詩歌、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余練素描、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并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她幫助翻譯文字說明,看著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墻上、桌上、燈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天晚上不記10個單詞就不睡覺。家里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過七八個年頭的努力,她不僅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
當初,為了給張海迪治病,家里欠了許多債。盡管家里窮,但父母總是盡最大努力滿足她的要求。凡張海迪喜歡的書,不管花多少錢,跑多遠的路,父母總要想方設法給她買到。生日或節假日,書成了父母送給她的最佳禮物。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作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后來還攻讀了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今天,張海迪總在說,人就得有勇氣與生活中的不幸抗爭。人的一生總會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樣的心態去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