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自古以來飽受饑餓的威脅。1960年,袁隆平偶然看到一株奇特的水稻,每支稻穗結了160多粒壯谷,比當時的常規稻多結三分之一的谷粒。他從這株水稻開始了艱辛的探索,立志培育高產種子。艱苦的科研條件,天災人禍造成的重重困難,上千次的實驗失敗,都動搖不了他研究雜交水稻的決心。他像候鳥一樣追趕著太陽,南來北往進行育種實驗。在攻關的前10年,他有7個春節是在海南島度過的。
經過十余年艱辛的實踐,袁隆平于1973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技術。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后,水稻畝產量平均增長20%,中華大地迎來了豐收的喜悅。
袁隆平不滿足已有的成績,不斷探索創新,推進雜交水稻事業的發展。他針對三系法存在的缺點,向兩系法邁出了探索的步伐。
有好心人勸他說,你已成了著名科學家,萬一搞砸了,豈不壞了名聲?袁隆平坦然回答:“搞科研如同跳高,跳過一個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頭,即使跳不過,也可為后人積累經驗,個人的榮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兩系法的研究遇到了許多挫折。1989年夏季,南方出現罕見的低溫天氣,兩系法研究陷入困境,許多人感到悲觀失望。袁隆平不怕失敗,他仔細研究了長江流域有記錄以來的所有氣象資料,在平原、丘陵、山區設立多個實驗點,指導團隊反復探索。經過又一個10年攻關,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于1995年基本成功。
袁隆平又開始研究中國超級稻,2000年實現了畝產700千克的目標,2004年實現了畝產800千克的目標,走在世界的前列。2005年,已經75歲的袁隆平開始培育第三期超級雜交水稻,目標是大面積示范田平均畝產量達到900千克。
從三系到兩系,從雜交水稻到超級稻,袁隆平創造了人類反饑餓的綠色神話。
袁隆平說:“我覺得,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顆好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我們每個人的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是一位視科學為生命的科學家。如今,雜交水稻技術已被推廣到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世界糧食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