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出生在英格蘭一個小鎮的農民家庭里,牛頓是一個早產兒,出生時只有三磅重,他的親人都擔心他能否活下來。誰也沒有料到這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生命成為了一位震古爍今的科學巨人,并且竟活到了85歲的高齡。
牛頓出生前3個月父親便去世了。在他兩歲時,母親改嫁給一個牧師,把牛頓留在外祖母身邊撫養。11歲時,繼父去世,母親帶著繼父的兩個孩子回到牛頓身邊。牛頓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犟,這種習性可能來自他的家庭處境。
從5歲開始,牛頓被送到學校讀書。少年時的牛頓并不是神童,他資質平常,成績一般,但他喜歡讀書,喜歡看一些介紹各種簡單機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讀物,并從中受到啟發,自己動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東西,如風車、木鐘、折疊式提燈等等。
傳說小牛頓把風車的機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將老鼠綁在一架有輪子的踏車上,然后在輪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剛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而不可即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斷地跑動,于是輪子不停地轉動。又有一次他放風箏時,在繩子上懸掛著小燈,夜間村人看去驚疑是彗星出現。他還制造了一個小水鐘,每天早晨,小水鐘會自動滴水到他的臉上,催他起床。他還喜歡繪畫、雕刻。家里墻角、窗臺上到處安放著他刻畫的線條,用以觀察日影的移動。
牛頓12歲時進了離家不遠的格蘭瑟姆中學。牛頓的母親原希望他成為一個農民,但牛頓本人卻無意于此,而酷愛讀書。隨著年齡的增長,牛頓越發愛好讀書,喜歡沉思和做科學小實驗。他讀中學時,曾經寄宿在一位藥劑師家里,使他受到了化學試驗的熏陶。
牛頓在中學時代學習成績并不出眾,只是愛好讀書,對自然現象有強烈的好奇心,例如顏色、日影四季的移動,尤其是幾何學、哥白尼的日心說等等。他還分門別類地記讀書筆記,又喜歡別出心裁地做些小工具、小發明、小試驗。
后來迫于生活壓力,母親讓牛頓停學在家務農,贍養家庭。但牛頓一有機會便埋首書卷,以至經常忘了干活。每次,母親叫他同傭人一道上市場,熟悉做生意時,他便懇求傭人一個人上街,自己則躲在樹叢后看書。有一次,牛頓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蹤牛頓上市鎮去,發現他的外甥伸著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會神地鉆研一個數學問題。牛頓的好學精神感動了舅父,于是舅父勸服了母親讓牛頓復學,并鼓勵牛頓上大學讀書。牛頓又重新回到了學校,如饑似渴地汲取著書本上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