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農業走的是一條傳統的粗放型增長的道路,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增長潛力已逼近其極限。本文通過分析濱州市循環經濟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見和建議,旨在為各地發展循環經濟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循環經濟;產業;實踐
中圖分類號:F320.1(25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1)10一0114—03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轉型的關健時期,國家從戰略高度推進黃河三角洲生態經濟區建設,力求探索出一條社會、經濟、生態高度融合、協調發展的新路子,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這一戰略的實施,對濱州乃至山東都是重大的歷史機遇。濱州市總人口375萬人,陸地面積96萬公頃,未利用地面積17萬公頃,分別占整個黃河三角洲地區的37%、36%和32%,是黃河三角洲地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區域,是高效生態經濟區開發建設的主戰場。濱州瞄準建設全國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的總目標,打造“四環五海,生態濱州”、“糧豐林茂,北國江南”兩個品牌,完善基礎設施,推進科技創新,深化改革開放,統籌城鄉發展,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速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全力打造“循環經濟示范基地、環渤海地區經濟增長極、后備土地資源開發區、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生態園林型宜居城市”。
1 濱州市循環經濟發展現狀
循環經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是針對持續的經濟增長對資源和環境壓力而提出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建設高效生態經濟的主要途徑。濱州堅持走以循環經濟為重點的生態經濟發展道路,實施《濱州生態市建設規劃》、《魯北濱海地區循環經濟發展綱要》,加快實施循環經濟推進計劃,培育循環經濟縣區、園區和企業。截至目前濱州市已有29家企業通過了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17家企業通過了清潔生產審計,11家企業正在進行清潔生產審計,涌現出了一批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成功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企業,形成了一批循環經濟產業群,西王集團、魯北企業集團、香馳糧油3家企業被命名為“全國環境友好企業”,濱化集團、愉悅家紡、無棣星一皮革等10家企業被命名為“省級環境友好企業”,安琪酵母、鐵雄集團、埕口鹽化集團等23家企業被命名為“市級環境友好企業”,為循環經濟示范基地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濱州市循環經濟仍存在以下問題。
1.1 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普遍存在
濱州市目前的產業發展階段尚處于工業化中期,主要表現為資源開放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較大,資源深加工、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比重較小,高技術產業規模小,多數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差。如對濱州市國內生產總值貢獻較大的棉紡行業,其出口額主要來自于技術含量較低的紡織粗產品,缺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深加工品牌產品。
濱州市的農業現代化建設也有待進一步提高。以濱州市特色農產品冬棗為例,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重產量、輕質量。冬棗園管理較為粗放,偏重化肥、農藥的使用,水資源消耗偏大,忽視科學施肥和合理灌溉,使土壤肥力下降、水資源浪費嚴重,導致冬棗產品質量不穩定。二是重生產,輕市場。生產與銷售脫節,農產品生產銷售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市場開拓力較弱。三是冬棗保鮮技術和貯藏設施研究沒有得到提升。冬棗的保鮮一直是困擾冬棗產業發展的難題,由于保鮮期短(通常是3個月)且缺乏深加工產業,大量囤積的冬棗一旦超過保鮮期即開始變質,造成農民的經濟損失。
1.2 生態與環境保護薄弱
按照城市功能定位要求,濱州市生態環境還存在一些比較明顯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一是環境容量小:隨著水資源的開發,目前濱州境內河流均為季節性河流,水環境容量較低;二是土地利用率低:由于土壤的退化、鹽漬化和沙化,許多可利用的土地未得到有效利用,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88 237.5公頃,占該市國土總面積的19.92%,鹽漬化土地面積158 743.2公頃,占16.8%,沙化土地98 976公頃,占10.47%。
1.3 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識不強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對當前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對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環境可持續發展重要性有清醒的認識,對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原則充分了解。循環經濟發展對節約資源、增進經濟效益、改善生態環境有巨大的作用。但傳統的粗放式生產經營模式改變難度較大,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及農村居民在生產生活中需要提高節約資源和環境友好意識,養成良好的生產、生活方式。
1.4 發展循環經濟的科技研發推廣滯后
科學技術是循環經濟發展的硬支撐,循環經濟建設本身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包括農學、林學、畜牧學、水產養殖、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加工技術以及社會科學等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持。但就濱州市而言,適宜于濱州市自然條件、氣候條件的循環經濟技術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對循環經濟成形技術的示范、推廣及應用的覆蓋面仍需擴大。
2 濱州市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2.1 產業發展模式
農業產業系統是種植業、林果業、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及由其延伸的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貿易與服務業、農產品消費之間相互依存、密切聯系、協同作用的耦合體。農業產業結構的整體特性是建立現代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基礎。
2.1.1 現代循環種植業產業化它是以種植業為基礎,把現代科技運用于產業化過程之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延長增粗糧油深加工產業鏈,完善“種植業一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一產成品配送一消費市場”產業鏈,促進種植業初級產品向深加工的轉變,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上一個環節的廢料轉換為下一個環節的原料,在循環過程中,多重加工增值,減少污染物排放。如西王集團是循環種植業產業化的企業。
2.1.2 現代循環林果業產業化.它是以林果業為基礎,依托林地資源,把現代科技運用于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林下生態種、養、加形成循環。如山東濱州雁來紅高科技園有限公司、山東舜園棗業有限公司均是循環林果業產業化的企業。
2.1.3 現代循環畜牧業產業化它是以畜牧業為基礎,把現代科技運用于產業化的各個環節,形成三大循環。一是肉、蛋、奶等畜產品循環加工。加大深加工龍頭企業帶動力度,開發高附加值的各種精深加工產品,增加畜產品產值。二是副產品循環加工。畜禽副產品是一類重要資源,具有種類多、用途廣的特點,可以作為畜禽的飼料,如肉骨粉、羽毛粉等;可以用于食品及保健品原料,如氨基酸、血漿蛋白粉、骨素等;可以用于醫藥原料,如胰島素、人工牛黃等。目前,我國已能利用畜禽副產品生產400多種產品。龍頭企業應加大科研力度,深度開發和利用畜禽副產品,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三是糞便無害化處理循環。如山東華渤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是循環畜牧業產業化企業。
2.1.4 現代循環水產養殖業產業化它是根據水生生物食物鏈特點,用生物控制的方法使循環中各主體互補互助,共生共利,水域和陸地相互配合,實行工廠化養殖,以水產品加工企業帶動水產養殖業質量和效益的提高。一是水產品循環加工。二是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三是水上、水中、水下循環模式,水上種植糧食、棉花、果樹,水中養殖對蝦、魚類,水下種植蓮藕等作物。如濱州正海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山東海域生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均是此種類型。
2.2 區域發展模式
以區位優勢和區域資源優勢為導向,按照循環經濟的區域分工和比較優勢原則,大力發展現代循環經濟產業化,形成企業“點”上的小循環、產業“線”上的中循環、社會“面”上的大循環,實現農業技術、農業生產、農村經濟、農村社會和農業資源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2.1 現代循環經濟產業化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發展現代循環農業產業化的主體力量,是聯接種植業、林果業、畜牧業和水產業,實現農業循環的橋梁,是整合農業產業鏈的有效載體。要依托本地資源和產業優勢,圍繞主導產業上項目,以大龍頭帶動大產業。依靠科技興龍頭,不斷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產品檔次,促進原料和能源的循環利用,延長產業鏈條,全面提升農業龍頭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實現“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達到農村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2.2.2 現代循環經濟產業化經濟園區較長、較完整的產業鏈是發展現代循環農業產業化的有效保障。現代循環經濟產業化經濟園區是依據區域布局優化與分工優化的原則,建立完整的產業鏈經濟園區,引導具有上下游產業鏈聯系和互補性產業鏈聯系的企業在園區集聚,形成企業間的工業代謝和共生關系,提高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能力,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的動態均衡。可以把村居(鄉鎮)作為一個園區模式,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發展清潔能源(如沼氣),帶動養殖、種植和加工業共同發展,實現村居(鄉鎮)內部的產業循環。
2.2.3 現代循環經濟產業化社會發展現代循環經濟產業化的最終目標是構筑現代循環經濟產業化社會體系。現代循環經濟產業化社會體系是以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依靠產業化,把社會的生產、消費、廢物處理和社會管理統一組織為生態網絡系統,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資源和能源,減少污染物排放量,環境負擔最小化的社會。
3 發展現代循環經濟的建議
3.1 加大宣傳力度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新聞媒體廣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輿論宣傳和科普教育,及時報道和表揚先進典型,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循環經濟建設,為循環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培植循環經濟文化。同時,在農村居民中培育符合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消費觀念,形成農村綠色消費氛圍,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與消費方式。
3.2 加強規劃指導
與各項農業專項規劃相銜接,把發展循環經濟列入都市型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規劃,制定循環經濟總體發展規劃以及節地、節水、可再生能源利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清潔生產等專項規劃及其實施方案。研究制定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和相關統計制度,加強對循環經濟主要指標的分析。確定循環經濟建設的戰略目標、分階段計劃的重點環節,推進循環經濟發展計劃的實施。
3.3 加快技術開發與培訓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循環經濟技術開發和推廣。設立循環經濟科技支撐重大專項,研究和開發循環經濟技術體系、管理體制和發展模式,并開展示范與推廣。支持引進國外發展循環經濟的先進技術,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推廣和應用。要有效地推廣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的主體生產技術,注重研究體現新型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循環經濟模式。同時,要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使其掌握要領,取得實效。
3.4 培育龍頭企業
推進循環經濟試點,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先行啟動,形成一批示范企業和示范園區,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帶動模式。一方面,要搞好循環型經濟工業園區建設,制訂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聚集的工業園區發展規劃,以生產要素為紐帶,將具有上下游共生關系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集中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園區內,實現有害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及廢棄物在園區內的閉路循環;另一方面,做好農副產品出口基地園區建設,大力推進出口農產品的清潔生產,使農副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標準。
參考文獻:
[1]楊光軍.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背景下的濱州經濟發展戰略[J].濱州學院學報,2010,4:33—28
[2]李延典.推進黃河三角洲開發的幾點思考[J].濱州學院學報,2009,4:16—18
[3]李春紅.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及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10.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