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協”一詞在人們工作生活中經常遇到、用到,而且在很多場合是以貶義的形式出現的。通常人們把其當作軟弱可欺、無立場、無原則的代名詞。其實,這是對它的誤解,現代漢語詞典中就將其解為:用讓步的方法避免沖突或爭執。
現實生活中,無論是處理錯綜復雜的國之大事,還是解決繁瑣細微的家之小事,如果能夠合理恰當地運用妥協手段,不僅能收獲成功、分享快樂,還可以體現一個人的認識水平、處世態度。
妥協是一種生活藝術。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相互之間聯系盤根錯節、關系錯綜復雜。正確處理彼此之間的矛盾能夠緩解緊張氣氛,避免無端消耗,而錯誤處理彼此之間的矛盾則可能導致矛盾升級,關系惡化。成功地運用妥協的手段不失為解決矛盾的一條佳徑。
家庭生活中繁雜瑣事很多,夫妻之間、婆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父母子女之間磕磕碰碰、爭爭吵吵在所難免,以相互體諒的方式看待之、處理之,則心情和暢、家庭和睦、生活和美;而矛盾雙方針鋒相對、互不妥協,則心情不暢、家庭不睦、生活不美。生活需要妥協,妥協更強調從對方角度出發看待問題,積極換位思考,正確認識問題,主動作出合理讓步,為矛盾的化解創造有利條件。妥協其實是生活中處理人際關系的一劑潤滑劑。
在情勢千變萬化、機會稍縱即逝的敵我交鋒場上,科學巧妙地運用妥協是使己方實現利益最大化的一招妙棋。一則廣為流傳的美談是:在中美就中國加入WTO雙邊談判幾乎再次面臨破裂的最困難時刻,朱镕基總理親自出馬,力挽狂瀾,一舉促成中美最終達成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