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在網上或者在與青年朋友交流的時候,遇到大家問到我關于理想主義的問題,大多的疑問在于我們今天堅持理想主義是不是有意義?理想主義是不是一種幼稚?理想主義是不是注定了要吃虧?還有理想主義者么?我自己可以聲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這個方面我想也很難贏得大家的共識,我把理想主義者界定為高度強調目標感、價值感與行為規則的個體或者群體,而且理想主義者也確實有短期與長期之分,相對而言青少年中的理想主義者多一些,而能相對長期堅持的并不多。
因為使命所以活著。一般的人們在某個時候有點青春激情,但很快會被生活的壓力或者功利的動機左右,從而逐漸變得很少個性的棱角與強烈的目標主張,混日子與隨大流成為主線。而理想主義者則有自己清晰的追求對象與目標,把特定使命的實現作為自己人生的意義或者衡量標準,為此他們在自己人生的大部分時候顯得有很強的主張與清晰的人生方向。當然理想主義者并不意味著固執不變,相反在使命感與目標感下,理想主義者為了實現使命應該比非理想主義者有更強的學習與革新動力,有更強的創造性與主觀能動性。
相信細小的努力。理想主義者相對樂觀,也更相信主觀努力的價值,他們也許也會有批評,但他們的批評是為他們所提出的主張作為鋪墊,而很少是徒然的牢騷與感慨。在同樣的問題面前,理想主義者因為有自己的藍圖,因此他們更相信只要給自己開動一點變化的空間,他們就更有機會建立起來整個大廈。
知不為而為之。孔子的時代禮崩樂壞,很多人嘲笑他的社會理想,但是他有舍我其誰的勇氣,去傳播他的主張,也不斷奔波試圖推動他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孔孟之道之成為中國傳統的核心傳統,與圣賢們勉力作為的精神有相當的關系。知不為而為之的模式,讓我們感受到人的精神氣,感受到逆水行舟的力量感,感受到理想主義者穿越客觀環境的主觀魅力。借助于歷史長度,我們看到那些曾在一時一地似很牛氣的強人與物質都湮滅了,而理想主義者的理想流傳下來了。
永遠不退縮的青春。很多人因為年少無知而多少會產生過一些理想,但在現實的條件下,很多人的理想主義熱情很快減退了。而在知識增長與社會閱歷豐富的時候,依然穿透現實而具有理想主義情懷的人,往往繼續探索、繼續尋求新知、即使有所妥協也保留自己明確的個性主張,這些人可能要吃點虧,但這些人清晰地把自己與那些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的“土豆人生”里的人區別開了:有他們,世界的確會多一點不同的色彩與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