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腦袋里有許多特色,其中之一就是“道德迷”,就是什么都要道德一下。這個特色,使中國人不太承認在“道德的”或“不道德的”的以外,還有一種“跟道德不相干的”第三勢力存在。
中國人不喜歡第三勢力,所以把第三勢力也道而德之:例如“玉”有什么道德?可是中國人說“玉石之美有五德”;“天地”有什么道德?可是中國人說“天地不仁”或“天地大德”……這種道德大泛濫始終困擾中國人,這種困擾,早在孔夫子時代就開始了。
仁困擾了孔夫子
從《論語》里,我們經常可以發現這種困擾,以管仲的人格問題為例。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思是管仲幫齊桓公,尊王攘夷,一統天下,老百姓直到今天還得到他的好處,沒管仲,連我今天都要披散著頭發做胡人打扮了!
子貢的困擾,同樣發生在子路身上。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候,不以車兵,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大意是:齊桓公九次召集群雄,不用武力,全是管仲的功勞。
孔夫子給兩個學生的答案,有點答非所問。因為孔夫子的思想,受時代的限制。在答復兩個學生的“道德評判”里,孔夫子的毛病是:他雖然發明出“仁”字,卻始終無法給仁字下定義。所以,這個字就像變形蟲一樣的東變西變。當子貢子路以管仲“非仁者與?”“未仁乎?”逼問他的時候,他立刻把這個字再變形一次。
大人格與小人格
孔夫子若生在現代,以他的聰明,只要點出“人格的兩層面”,就會使學生解惑了。
什么是“人格的兩層面”?第一層面是“管仲的層面”,第二層面是“匹夫匹婦的層面”。“管仲的層面”是大人物的層面,是特立獨行的層面,是大無畏的層面,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層面;“匹夫匹婦的層面”是小市民的層面,是隨波逐流的層面,是依附權勢的層面,是“庸德之行,庸言之謹”的層面。
管仲的人格
“管仲的層面”所表現的人格,叫“大人格”。管仲在尚未功成名就前,與朋友做生意,要多分錢,按“小人格”標準,這是吃人;管仲為朋友辦事,沒辦成,按“小人格”標準,這是害人;管仲同朋友出征,作戰時退后,凱旋時在前,按“小人格”標準,這是膽怯;管仲在公子糾被殺后,投奔敵人,按“小人格”標準,這是無恥……管仲的一切行為,雖為大家所不諒,但他的朋友鮑叔牙卻一直信任他。最妙的,在管仲臨死前,齊桓公問他誰做他的接班人,他竟不推薦鮑叔牙,理由是鮑叔牙不能搞政治。這在“小人格”的標準下,十足是忘恩負義了,但在“忠于為國,不私其友”的“大人格”標準下,管仲卻能天下為公。
管仲的小人格沒問題
具有“大人格”抱負的管仲,難道他在“小人格”方面真有問題嗎?事實絕非如此。
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窮困,鮑叔不以我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我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這段動人的話,告訴我們,具有“大人格”胸懷的人,他在“小人格”方面,其實沒有問題,只是不為匹夫匹婦所了解罷了!
編輯/王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