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實踐稻盛經營哲學的企業中,2011年最讓我感到欣慰的就是羅萊的薛總,他個人的轉變以及在他帶領下公司的轉變,我覺得非常了不起,是值得盛和塾寫一本書的。
——獨立學者 白立新
稻盛和夫被季羨林先生稱為:“既是企業家又是哲學家的第一人”, 稻盛先生在演講中也曾多次談到:他的經營哲學的基礎是中國的國學,特別是儒家文化。也正是因為稻盛哲學的“中國本源”,《醒獅國學》在致力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一直熱衷于稻盛哲學在中國的傳播。
羅萊家紡是一家比較成熟的上市公司,作為上海盛和塾重要的理事單位,今年開始實踐稻盛哲學,同時也非常注意總結傳統文化對企業管理思維的有益啟發。本刊記者就此專訪了羅萊家紡總裁薛偉斌先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記者:稻盛先生說“自利則生,利他則久”,羅萊之所以有今天的規模,是不是也在堅持這樣一種理念呢?
薛偉斌:一個人要做一件事情,只考慮到自己的利益是很難成功的。我們從1998年以后就開始導入連鎖加盟的模式,我們當時考慮的第一要素就是要讓加盟商賺到錢。很多加盟商相信我們,把他們一生的積蓄都投到了羅萊的產品上,如果不讓他們賺到錢、良好的經營下去,我們就是對不起他們。也正是當時的這種思想,后來逐漸升華出了羅萊“伙伴”的價值理念,“伙伴”的理念就是要把企業員工、加盟商都看成是事業伙伴,注重他們的利益。對加盟商,只要對他們的經營有幫助的要求,我們都會盡最大可能滿足他們,更多讓他們獲利,我基本上每兩個星期左右就會到加盟商那里去一次,了解他們的經營情況,看是否有需要幫助的地方。
在員工層面,我們也注重為員工創造成長的空間、把股權分給我們的一些員工,進行利益分享,不僅關注員工業績的增長,同時也更關心他們的內心感受,就像稻盛先生所講的“要為全體員工的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福而工作”。當然,這一點我們現在做得還遠遠不夠,還要繼續努力。
我想這也是和傳統文化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觀念以及稻盛先生“自利利他”分享、共贏的哲學是一致的,而這也恰恰是羅萊之所以能夠在行業內做得比較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記者:您覺得在接觸稻盛哲學之前,您這種“自利利他”經營理念的思想來源是哪里?
薛偉斌:這個很難說清,只是覺得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企業,只靠一個人的力量是很難成功的。一個企業的領導者與員工是一種平等的合作關系,不能過分強調個人利益。至于思想來源,我中學的時候比較喜歡看《水滸傳》《三國演義》,可能也是受這些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
來自本源的經營哲學
記者:稻盛哲學的根是中國的國學,您覺得中國傳統文化中,哪種思想在企業實踐中對您影響比較大?
薛偉斌:傳統文化中我最早接觸的是孔子的《論語》,雖然《論語》距離我們已經時隔2500多年,但讀的時候仍然覺得孔子說的話確實很多都非常有價值。這些年雖然工作非常忙,但《論語》卻一直斷斷續續在讀,始終沒有扔掉。在我看來,《論語》到處都在講做人之道、領導之道,比如孔子在《論語》中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就告訴我們在經營企業、領導下屬過程中,要注重自己的榜樣作用,以身作則,建立自己的人格領導力。所以,《論語》對我的管理思維影響比較大。
后來,有一段時間我對《道德經》也比較感興趣。覺得這是一部充滿智慧的書,里邊講的“無為而治”“道法自然”也為我們的企業管理提供了一種有益的參考。最近兩年我又看了一些佛學方面的書,像《心經》《金剛經》等等,感覺佛家思想對我人生價值的追求有很大的影響,它更能讓人朝著精神上的幸福而努力。
總的來講,儒釋道思想我都比較關注,因為我們的確可以從中悟出許多對企業經營有益的智慧。
記者:您在剛才演講中提到,在企業發展初期,往往希望通過物質財富的追求來獲得幸福感,當您的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的時候,卻似乎并沒有因為物質上的富有而獲得期望中的幸福感,您覺得對于正處在發展階段企業的領導者而言,應該如何對待物質財富的追求與精神幸福的追求呢?
薛偉斌:這其實是個人覺悟的問題,稻盛先生比我們的悟性高,他可能因為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從小接觸佛家思想,又較早接觸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論語》《了凡四訓》等中國的國學經典。我覺得如果我再早十年遇到稻盛先生的話,那將是我人生的幸事,當然現在也不晚。對于現在很多企業來說,能夠相信稻盛哲學,并做到知行合一,同樣是人生的幸事。
我們企業雖然已經上市,但相對世界級的大企業,我們也同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企業有大有小,但聞道沒有先后,很多發展中的企業更多注重物質財富上的追求,我們過去也是如此,一直找不到一種更好的方式把企業、個人物質的追求與精神追求結合起來,而稻盛先生恰恰給我們企業提供了這樣一種哲學。所以對于很多發展中的企業而言,更需要保持一種空杯心態,去相信、實踐稻盛哲學,因為無論是對于企業來說,還是對于企業家本身而言,物質追求是我們生存的基礎,而精神追求則更能持久,二者結合才會讓企業走的更遠。
企業的“性格”決定企業的命運
記者:您覺得羅萊從剛剛進入上海到現在發展成為一家上市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支撐企業做大做強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薛偉斌:我們有三條很重要的經營理念,一個是追求卓越,就是企業的目標和追求。《論語》里邊講“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當我們企業還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與行業內最優秀的企業比,他們做的好的地方我們就學過來,做的不好的我們就改進,堅持努力做到最好,像稻盛先生說的“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這個是讓我們不斷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二就是羅萊始終專注于我們這個領域,沒有去涉足其他行業。“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不僅在于其堅持,更在其專注。在房地產行業暴利時期,很多大企業開始投入地產行業,羅萊卻始終努力追求在家紡行業里做到第一,并沒有涉足更多的領域。這種專注,也是我們企業發展的一個關鍵。第三就是剛才我們談到的“伙伴”的價值觀念。無論是做企業還是做人,不僅要“自利”還要“利他”,讓我們的員工、加盟商賺到錢,大家共贏,這是我們的一個出發點。這三條一直是我們堅持的價值觀,也是我們公司的“性格”。我們常說一個人的性格決定命運,企業的性格也同樣決定企業的發展,這與稻盛和夫先生成功方程式中“思維方式是成功的關鍵”道理是相同的。
(薛偉斌 上海羅萊家紡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上海盛和塾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