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戲曲,使人在阡陌之間尋找自己的前世今生,用文字為針為線,一點點繡著這人生畫卷的起伏與繾綣,聲聲慢里聲聲嘆,把光陰唱老;中國的戲樓,就是中國人的劇場,從城市到農村,從平原到山區,大凡有人聚集的地方幾乎都設有戲樓,只要上了場,這一生就拉開了大幕。
戲子有多假就曾有多真,戲樓有多俗就曾有多雅。
戲樓文化
戲樓,也叫戲臺。中國傳統戲曲的演出場地,種類繁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樣式、特點、規模。最原始的演出場所是廣場、廳堂、露臺,進而有廟宇樂樓、瓦市勾欄、宅第舞臺、酒樓茶樓、戲園及近代劇場和眾多的流動戲臺。就其分布來看,也極為廣泛,從城市到農村,從平原到山區,大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幾乎都設有或大或小、或今或古、或繁或簡的戲樓。戲樓就是中國人的劇場。中國戲曲可稱為“戲樓文化”。形態各異的戲能工巧匠盡展聰明才智的精湛建構。
戲樓歷史
清代末期的戲園結構,形式上開始接受西方劇場的影響,產生了新型的戲院。清同治十三年(1874),英國人在上海建起了一座歐式劇場,這是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劇場,臺口為鏡框式,客座為三層樓。它為中國劇場的改革提供了建筑樣式的直接借鑒。這一時期還部分保留了戲園的稱謂。
中國的傳統演藝場所除了瓦舍勾欄和神廟戲樓外,還包括酒館戲樓和茶園、戲園和眾多的宅第舞臺。
酒樓演唱興盛于宋元時期。這一時期主要的演出場地還是勾欄,酒樓只是清唱場所。明代中期,勾欄衰敗,酒樓才成為城市演戲的固定地點。
茶園唱戲的歷史和酒樓一樣,都是城市文化發展的產物,在宋元時期較為興盛。明代酒樓戲樓的出現使得茶園演唱走向衰敗,清代茶園重又復興,因為茶園備有點心,供人消閑,少了酒樓的喧嘩,更加適合觀賞戲曲演出,所以它逐步取代了酒樓戲樓的位置,成為專門的戲園。
戲樓建構
茶園建筑的整體結構為一座方形或長方形全封閉的大廳,廳中朝里面一面建成戲臺,廳的中央是空場,周圍三面建二層樓廊,有樓梯上下。茶園靠燈光照明,采用懸掛燈籠的辦法。茶園在建筑上的重大發展是把觀眾席和戲臺都包容在一個整體封閉的空間里,對觀眾席作了精心的設置。
茶園的戲臺靠墻建立,設有一定高度的臺基,呈伸出式,三面觀。臺基前部有四根角柱或四根明柱,與后柱一起支撐木制的天花,有些臺板下面還埋有大甕,天花和大甕是供聲音共鳴用的。戲臺朝向觀眾的三面設雕花矮欄桿,柱頭雕蓮花或獅頭造型,臺頂前方懸園名匾。戲樓的空間處理具有空靈通透的特點,廣場、廳堂、廂房、回廊等都可以融入觀演空間。在中國,北是正位,南為下位,戲樓的建筑都是避開正位而建造,大多坐南朝北,或東西向,面對主體建筑。由于建造年代和地形等因素,在處理方式上也有不同。
中國戲樓在建筑上有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它的細部裝飾,且不說戲臺前立柱上的對聯,單是建筑上屋脊、壁柱、梁枋、門窗、屏風及其它細小構件上運用的雕刻、彩繪、裝飾都有無窮的魅力。裝飾內容豐富多彩,彩繪多運用青綠彩、土朱單彩,雕刻則有浮雕、透雕等,而且和彩繪結合,甚至貼金,灑銀,在整體上造成一種鮮艷燦爛的效果。
“演悲歡離合,當代豈無前代事;觀抑揚褒貶,座中常有劇中人”,中國的戲曲是曼妙的,演繹它的戲樓是精致的,在世世代代“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揣摩與領悟里,不知有多少人入了戲、出了戲。
編輯/林青雨
下期預告:中國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