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在社會層面實質上是一場信任的危機,我們由此看到信仰才是更值得珍視的“資本”“實力”和“財富”。
金融危機與信任危機的關聯及其所導致的巨大損失,使我們從當代社會現實存在上認識到了信仰的意義——社會結構和秩序靠信心來支撐,以信任來維系。從人類社會的深層生存狀態來看,信仰的確是更值得珍視的“資本”“實力”和“財富”。人類社會若沒有一種精神的動力,缺少一種信仰的共構,就勢必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并最終引起危機;而要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則主要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就是說相互之間要有“信心”而不是“戒心”,要有“信賴”而不能耍“無賴”。
金融危機的實質在于,美國的金融運作濫用了人們對其體制、機制的信任,而這種濫用一旦被披露或暴露,則立刻出現因失“信”而無“用”的連鎖反應,從根基上摧毀了這一經濟秩序和運轉程序所需要的信用。當信心、信任和信賴還存在時,這種信用曾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使金融資本等社會資產迅速擴大和急劇膨脹。由此可見,資本、財富和實力實際上是靠一種“信心指數”來支持和維系的。
現在,世界經濟發展中這種信心和信任的減弱或消失所導致的金融危機,已使龐大的金融資本轉瞬即逝、化為烏有。巨額財富一夜蒸發并不能僅以“泡沫”被擠掉來解釋,而必須看到“信心”有否在其中發揮實質性、關鍵性作用。在社會關系和經濟運作上,信之有無和大小會直接影響甚至決定社會各種資本的有無、大小。這種信仰本身因而也是一種獨特卻實在、有著影響力甚至起著決定作用的資本、實力和財富。
“信”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實在或確在,作為一種前瞻、預見、投入和冒險,在其實效的確定性中仍有著結果或結局的不確定性。因此,信需要勇氣和獻身精神。雖然今天社會信心的重樹和信任的重建任務非常艱巨,卻仍然值得去做,因為這是人類社會繼續發展的需要,也是當前克服金融危機或整個經濟危機所亟待解決的心理和社會問題。由于經濟發展出現的這一不利拐點,加之人們不清楚金融危機“底”在何處、有多深,所以對目前社會經濟形勢發展能夠恢復信心和保持樂觀者如鳳毛麟角,寥若晨星。這樣,在恢復信心上似乎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克服危機實際上仍與重建信心同步。
在很大意義上,信心、信任和信賴要靠信仰來提供。這種信仰既是人們的安身立命之處,也是社會安寧、和諧的奧妙之所在。
當社會缺少信仰時,應該努力去建立、形成所需之信仰。如果社會已具有某種信仰,則必須全力保持這種共識,加以維系、呵護,使之留存、延續。盡管這種信仰有其前瞻性、不確定性或冒險性,卻仍然值得持守、保存。
如果社會能把握、高揚這種信仰,則會為其帶來不可估量的信仰動力、資本和財富,保一方平安,維持其和諧、穩定。美國當前社會所出現的信心動搖和信任危機,應該促使其在社會信仰層面上進行反省和反思。同樣,我們也應該認真考慮,我們的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信仰,要怎樣去樹立、維系和捍衛這一信仰。信仰上的“破”乃以社會動蕩為代價,而信仰上的“立”則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中的艱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