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9月11日成為美國可以紀念的日子,也許美國從此也知道“悼念”一詞是何意了。然在兩百多年的發展中,美國卻不知為人類創造了多少該紀念的日子。更甚的是一次又一次帶動全球金融危機,是地震,勝于地震;是風暴,超于風暴;是海嘯,猛于海嘯。因為地震、風暴、海嘯涉及是小范圍的,是瞬間的災難!雖不可控,但能過去,如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發生里氏7.9級強烈地震,并引發了波及印度洋沿岸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巨大海嘯,造成12萬人死亡,20萬人流離失所。然金融危機影響是全球的,是幾十億人的生活問題,至少是幾億人就業的問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深遠的。
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撰文指出:“有一天,人們回首今日,可能會把美國當前的金融危機評為二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危機。”
金融危機帶來了人心理上的改變,使人們越來越失去安全感,直接沖擊到個人的生活。通貨膨脹、企業倒閉、經濟困境降低了人們的支付能力,這不僅使還不起房貸的人增多,也降低了人的生活質量。我們要問:人類的生活越來越好,就是最窮的人也有食有衣有屋,可為什么危機越來越頻繁,沖擊面越來越擴大?金融危機后為什么總是伴隨著戰爭?答曰:利益!欲望無止境……在幾乎歷次戰爭中,都有一批因出售軍火而獲利頗豐的國家,以戰爭受益者的形象“載入史冊”。
“次貸危機”源起美國“零首付”的買房政策, 2007年8月開始席卷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美國次貸風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過一波,美國金融體系搖搖欲墜,世界經濟面臨巨大壓力,至今仍是國際關注熱點。
2007年-2009年環球金融危機,又稱世界金融危機、次貸危機、信用危機,更于2008年起名為金融海嘯或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自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后,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9月9日,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并導致多間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
“(美國)商業銀行體系把它的爛賬轉移至美國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上,美國政府再把資產負債表上的爛賬轉移至每個納稅人的家庭資產……而這一切最終以國債的形式來體現……這些國債誰來買?如果最后賣不動,最后的購買者是誰?那就是美聯儲。”
——宋鴻兵 《貨幣戰爭》
2008年9月14日星期日,雷曼兄弟在美國聯準會拒絕提供資金支持援助后提出破產申請,而在同一天美林證券宣布被美國銀行收購。 2008年9月全球股市大崩盤的序幕,在9月15日(星期一)和9月17日(星期三)全球股市發生市值暴跌,全球金融大廈倒塌的序幕徐徐拉開。
政府資源的大規模整合、調動,2008年9月開始的各國政府救援擔保計劃,使金融危機得以喘息:國家冰島、美國兩房、汽車巨頭、華爾街金融巨鱷、英國銀行、法國經濟、美元、歐元等都似乎在一夜之間,紛紛需要政府財政注資、托管、融資、擔保。數萬、數十萬億美金的大規模政府救援行動,似乎控制了經濟的劇烈變動,使危機出現轉機。
貪婪的金融恐龍似乎已經病入膏肓,2011年的希臘、西班牙、意大利等國的債務危機終于粉墨登場。美國信用等級遭到史無前例的下調,法國、英國同樣開始大規模勒緊腰帶。各國政府帳單被一一曝光,人們驚詫地發現發達國家的政府已經債臺高筑,風雨飄搖。于是金融危機開始從政府的刺激經濟轉向壓縮開支,增加稅收,降低福利,每一個家庭開始為金融危機買單。2011年9月失業的人們、手無寸鐵的工人,開始自發地占領華爾街,他們要求自己的權利:為什么一方面政府巨額救助華爾街少數金融寡頭,而另一方面克扣億萬普通百姓的工資福利呢?金融危機不會停止,依然緩緩地步入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