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于上下神袛。’”子曰:“丘之禱久矣。”
孔子生病了,這是在孔子71歲那一年,已經病得比較嚴重了。孔子生病是因為發生了西狩獲麟這樣一件事。那一年,魯國的西邊出現了一只麒麟,子路跑去告訴孔子,孔子很高興,就騎著馬去看。半路上,子路又跑來對孔子說,老師,麒麟被打死了。孔子立刻從馬上跌下來,七天七夜不省人事。子路很著急,在旁邊祈禱,求神保佑——可見子路對老師相當好,老師有個三長兩短,子路是最著急的。雖然他有些魯莽,但他最心痛孔子——孔子醒來以后問,我聽他們說你在給我祈禱,有沒有這回事啊?“有諸”,就表示:有這回事嗎?子路說,是有這個事情,你生病的時候,我一直在給你祈禱。他連祈禱什么都說出來了。“誄”音lěi,是一種文體,向上天祈禱的禱文,哀悼死者的禱文也叫誄。“禱爾于上下神袛。”天上的神稱為神,地上的神稱為袛。子路說天神地神我都拜完了,只要是神我都拜,我不停地求他們保佑你。
孔子聽了這個話以后奄奄一息地說:“丘之禱久矣。”我這個禱告已經很久了,我天天都在禱告。注意,禱是什么意思?古人說祈禱,祈是祈求,禱是懺悔。懺悔自己的過錯,以求神靈的寬恕就叫禱。孔子說,我天天都在懺悔我自己,我懺悔了很久了,哪里需要你來臨時抱佛腳啊。其實孔子是借此說子路臨時抱佛腳,平時從來不祈禱,我這會兒病了你就祈禱,哪個神靈會保佑你呢?所以我孔丘天天都在反省我自己,天天都在懺悔。
這一段是很動人的,可以看出孔子師徒倆感情很深,很能夠看出子路對孔子的真心,看得出子路的性格,同時也能看出孔子的情操,隨時隨地都在反省自己。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蕩”就是平坦、寬廣。“戚”是多憂多慮,患得患失。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隨時都見得光明,見得天地日月,所以就是坦坦蕩蕩;而小人整天眼睛咕嚕嚕轉,心里有鬼,就是愧,因此多憂愁,長戚戚。這是君子與小人的兩種不同的精神狀態。君子做事皆合天道故不憂,小人行事皆依私欲故多憂戚。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這一句是第七篇的總結,和第一句相照應。孔子是溫和而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謙恭而安詳。這是孔子身教的核心思想。溫和而嚴厲是孔子的圣人之態,后來子夏說孔子是“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意思是說真正的君子,你看他很嚴肅的樣子,你靠近他就覺得很溫和,你聽他說話覺得他很嚴厲,這是真正的君子。孔子是在溫和中透著嚴厲,威嚴但并不兇猛,謙恭而且安詳。這一段最能展現孔子的德行,孔子的圣人氣象,也是通過圣人的德行來教育人。
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被譽為萬世師表,而孔子之所以成為偉大教育家,其核心思想正在這一篇。這一篇從孔子傳承學問的思想,到他具體的教學方法、教育步驟、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精神都作了詳細的闡述。而且言教、身教并舉,在闡述思想的同時結合孔子自身的諸種行為及教學實踐加以描述,讓孔子的教育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第七篇意義重大而深遠,當仔細玩味。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