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3日晚上20點30分左右,甬溫線永嘉站至溫州南站間,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車與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車發生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200多人受傷。
事故發生之后,媒體又曝出了一系列火車安全事故,令不少人對火車產生了懼怕情緒。一條名為“中國人進入集體神經質時代”的微博更是爆料,7月30日北京開往沈陽北D1動車斷電100分鐘,車廂內一片漆黑,空氣稀薄,最后一節車廂的乘客拿起行李就往車頭跑;有乘客急忙給接車同事發短信,說誰能通知一下后車,趕緊停車;有網友報告,接下來一個星期,北京飛沈陽的機票全是全價;另有火車乘客說,現在上車就找安全錘……
6月30日下午3時剛剛開通的京滬高鐵,便從開通初期的“座票售罄”,到8月初的“每趟都有大量余票”,二等座、一等座都出現超過70%的剩票,商務座則基本都是空凳子。
很明顯,這次事故嚴重刺激了國人的神經,導致不少人都在擔心出行安全保障問題,而且一旦出了事,賠償問題誰來負責?又能得到多少賠償?
傷者尚未獲得賠償
鐵道部方面在此次動車追尾事故發生之后,幾天之內,對遇難人員的賠償救助標準完成了從17.2萬到50萬,再到91.5萬的“三級跳”。然而對于傷者,卻甚少提及。
《投資與理財》記者致電溫州市委宣傳部相關人士,被告知傷者的賠付標準目前還難以確定,因為對具體醫療費用和傷殘情況的統計工作還在進行。
保險公司方面在這次事故中表現積極。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人壽等10家大型保險公司已經實現賠付的保險金額達300萬元左右,其中主要為遇難者的人壽險或者意外險賠付。
記者致電中國平安保險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表示,醫療險不能重復理賠,如果有關部門對醫療費用已經進行了賠付,那么保險公司就不再賠付。而且傷者具體情況還沒有穩定,雖然“公司已經進入傷者的排查和理賠程序”,但總計賠償金額尚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統計數據。
交通意外險引關注
就在溫州動車事故發生的前一天,即7月22日凌晨4點左右,京珠高速從北向南948公里處,河南信陽明港附近一輛大客車發生燃燒,造成41人死亡、6人受傷。由于該客車在太平洋產險山東分公司投保了道路客運承運人責任險,在事故發生后1個工作日內,太平洋保險公司先行預付賠款500萬元。
2010年8月24日22時10分左右,一架從哈爾濱飛往伊春的客機在伊春機場降落,接近跑道時斷成兩截后墜毀,造成42人遇難,50余人受傷。
通常來說,所有的意外中,交通意外是最最常見的。人活著,吃穿住行就少不了,一年四季,無論是出差、旅行,還是走親訪友,只要你“行”,就有遭受意外風險的可能。
然而從記者了解到的情況及目前各大保險公司發布的出險客戶確認和理賠情況來看,曾購買保險的客戶比例并不高,所購險種也以短期意外險、醫療險和分紅險為主,保額都比較低,保障功能也有限。
其實,交通意外險并非新鮮或是稀奇險種,很多保險公司都有此險。它主要是以被保險人的身體為保險標的,以被保險人作為乘客在乘坐客運大眾交通工具期間,因遭受意外傷害事故,導致身故、殘疾、醫療費用支出等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保險,交通工具主要包括火車、飛機、輪船、汽車、地鐵等。
不過,很關鍵的一點是很多人購買意外保險的積極性不高。家住江西景德鎮的范先生對記者表示: “活了那么多年,哪能這么巧,出門就遇到意外?與其花錢買意外保險,還不如拿來投資點其他東西。再說了,一旦發生意外,人都沒了,還要錢做什么?”
然而在某時尚雜志工作、需要經常出差的劉女士卻憂心忡忡:“最近事故那么多,嚇得我都不敢坐車了,連坐飛機時都心驚膽顫。我現在就想多買保險,如果發生意外,最起碼家人能靠賠償金生活。”
接連發生的交通事故警示我們,交通意外的風險應該被重視。記者致電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客服,該客服告訴記者,意外險分很多種,交通意外險只是其中的一種,此外還有旅游意外險以及航空意外險等等,投保期限也分為長期和短期,投保人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取舍。
人身險可轉嫁風險
動車追尾事故,讓大家知道了每張車票里包含2%的保險費,但保額上限僅2萬元。因此,要想獲得更好的保障,只有尋求保險公司了。
除了交通意外險之外,市民還可以通過人身險轉嫁風險。記者致電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客服了解到,現在的人身險種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保大病及身故的終身險,還有一款是單保身故的險種。比如中國人壽推出的一款名為“祥福定期”人壽險,就包括所有交通工具造成的人身意外身故,分為5年、10年等6個不同投保期限,5年期的“祥福定期”每年保額600元左右,賠償金額為30萬元。